暑期来临,由于儿童青少年活动范围增加,而其保护意识却未得到提升,在整个暑期中难免会遇到各种意外伤害。无论是跌倒磕碰、烫伤、误食异物,还是溺水等紧急情况,及时的救护都可能成为挽救生命的关键。现为家长们提供以下急救小知识,希望帮助您在紧急情况下冷静应对,守护孩子的健康与安全。
一、溺水救护
暑期是孩子们快乐玩水的季节,也是溺水事故的高发期。无论是海边、河边还是游泳池,看似平静的水面下可能暗藏危险。
要教会孩子基本的水上安全知识,如遇险情保持冷静、大声呼救并尽量仰漂等待救援。
若在深水区溺水,施救者切勿盲目下水(尤其不会游泳者),可借助长竹竿、救生圈、绳索等工具拉拽,或呼叫周围成人协助,避免因体力不支导致二次溺水。
无论溺水程度如何,第一时间拨打120,同时快速评估环境安全后实施救援。
孩子救上岸后
施救者将孩子平放至坚硬地面,拍打双肩并呼喊名字,观察是否有睁眼、呻吟等反应,同时用脸颊贴近口鼻(距离2-3厘米),感受气流并扫视胸部起伏。
对于无意识且无呼吸者,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CPR)+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心肺复苏注意用力按压两乳头连线中点(每分钟100-120次),按压深度约胸廓1/3。
对于有意识或有微弱呼吸者,应保持侧卧位,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持续监测并等待急救人员。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二、擦伤、划伤、骨折
及宠物咬伤救护
擦伤、划伤
浅表伤口,可用消毒棉签局部消毒。
伤口较大、出血较多时,应局部压迫止血。
如有玻璃片等异物插入时,不要去触碰或拔出,可用消毒纱布包扎后,立即送往医院。
发生骨折时
1.应简单包扎并固定伤处,用硬纸板、杂志、木棍、卷起的毛巾等,把伤处上下两个关节(如前臂骨折固定腕关节和肘关节)一起绑住固定。
2.尽快将患儿送往医院。
要注意若发生颈椎骨折,勿盲目搬动患儿,稍有处理不慎会导致生命危险,可用衣物或者毛巾卷成卷固定在患儿头颈两侧,使其头部不能随意转动,等待急救人员前来施救。
猫狗宠物咬伤
如果孩子被宠物抓伤或咬伤,皮肤破损,应立即用肥皂水冲洗伤口至少15分钟,水流需覆盖伤口深部。
冲洗后,用生理盐水冲洗掉肥皂残留,再用碘伏(或酒精)轻轻擦拭伤口周围。
尽快接种狂犬疫苗,原则上越快越好,最好在咬伤后24小时内接种,最晚不超过72小时。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三、烧伤、烫伤救护
1.让孩子迅速脱离热源,用流动清水冲洗伤处(水温15-20℃,冲洗10-30分钟),不宜冲洗的创面可冷敷。
2.在冷水冲洗的同时,轻轻脱去烫伤部位衣物和其他附着物。
3.用清洁布料覆盖创面。
4.尽早送至专科医院诊治。
现场急救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用冰块直接敷创面,以免加重组织损伤。
2.不要在创面涂抹药物或生活用品(如酱油、牙膏、黄油等)。
3.小心去除衣物,必要时剪开衣物以防撕脱皮肤。
4.不要自行刺破水泡,由医生清创处理。
5.烧、烫伤后儿童可能因疼痛和恐惧产生抗拒治疗的行为,家长需保持冷静,用玩具或故事转移注意力,避免反复提及疼痛强化负面记忆;若孩子出现拒食、噩梦等应激反应,及时寻求心理干预。
四、窒息救护
如果孩子存在明显呼吸困难,第一时间拨打“120”,同时立即使用海姆立克急救法进行施救。
一岁以下的婴儿
将婴儿俯卧在施救者手臂上,头部低于躯干,手托住下颌和头部,用另一手掌根部在婴儿两肩胛骨之间连续拍打5次,促使异物排出。
若拍击无效,将婴儿翻转仰卧,头部低于躯干,一手托住背部,另一手两指(中指+食指)按压乳头连线下方胸部,快速向下冲击5次。
背部拍击与胸部冲击交替进行,直至异物排出或婴儿恢复呼吸,同时拨打急救电话。
一岁以上的儿童
采用上腹部拍挤法(患儿立位),施救者需站在患儿背后,双手环抱患者,左手握拳,拇指侧置于脐上2厘米,右手握住左拳,快速向上、向内施压,反复进行。
若上述方法不能排出异物,患儿失去意识,应立即开始心肺复苏,并尽快送至医院。
若独自一人窒息
1.一手握拳顶住肚脐上方,另一手抓住拳头,快速向内、向上冲击腹部。
2.或将腹部抵在椅背、桌角等坚硬物体上,用力撞击,直至异物排出。
五、中暑救护
1.将患儿转移至阴凉处:脱离高温环境,解开衣物,取平卧位,抬高下肢 15-30°;
2.快速物理降温:用冰水擦拭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处;冰袋包裹毛巾置于头部、腋下,或用湿床单包裹身体;
3.补充液体:清醒者少量多次饮用淡盐水(每升水+1/2茶匙盐),避免喝冰水;
4.重症处理:热射病患儿出现抽搐时,用软物垫在上下齿之间,防止舌咬伤,禁止强行喂水;
5.立即送医:体温持续不降、意识模糊者,在降温同时拨打120,告知“可能热射病”。
注意高温时段(11:00-15:00)避免户外活动,穿透气浅色衣物,车内严禁单独留置儿童。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六、日常急救物资准备
1.消毒物品(碘伏,酒精,生理盐水);
2.包扎固定物品(纱布绷带,医用胶带);
3.敷料(医用无菌纱布、创可贴、棉签);
4.器械(医用剪刀、镊子、体温计、一次性无菌手套);
5.常用药(退热药、止痛药、抗过敏药、消炎药);
6.其他急救物资配置(手电筒、急救手册、冰袋、退热贴)。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孩子安全无小事,预防永远胜于救治。尽管我们无法完全避免意外发生,但掌握正确的急救知识,保持冷静和果断,就能在关键时刻为孩子提供最有效的帮助。希望每位家长和看护者都能重视儿童安全教育,防患于未然,同时学会科学的救护方法,为孩子们营造一个更安全、更温暖的成长环境。让我们用心守护,为孩子的笑容保驾护航,别让意外打断欢乐时光!/健康科普
作者:学卫办 杜杰、朱元多
北京市疾控中心 秦冉、罗慧娟
审核:郭欣
编辑:杨紫萱、张林林
监制:姚建义、于子涵
本文涉及版权图库,转载时请注意,避免侵权。
1.
2.
3.
快点“一键三连”,
一起健康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