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年前,病榻之上的钱学森对中央领导同志恳切陈词: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这就是振聋发聩的“钱学森之问”。20年来,关于“钱学森之问”讨论不断,探索未停。在钱老提出“钱学森之问”20周年之际,让我们重温“钱学森之问”,以告慰人民科学家。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2016年春天,温家宝同志应邀到中国科学院大学为新入学的大学生作过一次讲座,题目是《我的大学》,通过回忆他的大学生活,用心和同学们交流如何学习、如何生活、如何做人、如何奋斗。
在这次讲座的开头温家宝讲道:在我担任领导工作的生涯中,有多年在中央负责联系科技工作。担任总理以后,我仍然十分关心科技和教育。许多科学家都是我的好朋友,都是我的老师,都是我的长辈。他们有的还健在,许多也离开人世,我时常想念他们,怀念他们。
在这次讲座里,温家宝同志原原本本地回顾了2005年7月29日,他去医院看望钱学森时的谈话以及“钱学森之问”。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2005年7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亲切看望钱学森先生,左一为
钱学森夫人蒋英
来源 | 新华社
那是2005年7月29日,我去医院看望钱老,向他汇报科技发展规划。
他说:“你说的我都同意,但还缺一个。我要补充一个教育问题,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问题。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没有这些是不行的。”
他说:“小时候,我父亲就是这样对我进行教育和培养的。他让我学理科,同时又送我去学绘画和音乐。就是把科学和文化艺术结合起来,我觉得艺术上的修养对我后来的科学工作很重要,它开拓科学,创新思维。”
大家知道,他在大学期间发表过两篇关于音乐方面的文章,一篇叫做《机械音乐》。这篇文章载在《音乐教育》1935年的第八期。还有一篇文章叫做《音乐和音乐的内容》,这篇文章载在《浙江青年》1935年的第四期。
他更喜爱绘画,师从著名国画大师高希舜先生。有的作品抗战的时候放在杭州老家丢了,现在还流失在香港。他有个亲戚曾在一个朋友家里看到钱学森的画,说你要多少钱我都买,那个藏画的人说:你给多少钱我都不卖。
那次谈的时间很长,他说”我到美国留学,开始到东部的MIT。”他说毕业以后,我就想回来了,我觉得那所学校没有把科学与艺术结合起来。
后来,他说“我又到了西部的CIT。”,他说这所学校就不一样了,但是即使这样,他的著名老师冯·卡门对他说:你的艺术比我强。我一直忘不掉,在国家授予他功勋科学家的大会上,他满怀深情地讲了一段话,他说:“我要感谢我的妻子蒋英,是她用音乐启发了我的思维。”
就在这次谈话中,他尖锐地提出,这就是钱学森之问: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方才讲的全部是原话。
在这次讲座的提问环节,有同学问:“总理你好,我想问的是文学修养到底是如何可以帮助我们的科研创新?具体是怎么帮助的?谢谢总理。”
温家宝回答说:“我方才用很长时间讲了钱老,关于科学与文化艺术的关系。我理解,他讲的这个道理就是文化艺术可以启发人的思维和灵感。他不愿意孩子们整天闷在书本里,应该跳出书本走向你所研究的世界。当然,文学艺术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它告诉你什么是社会,什么是人生,什么是你应该走的道路。”
今年,是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归国70周年,也是钱老提出“钱学森之问”20周年。可以告慰钱老的是,20年间,中国教育正从体制性、制度性改革层面,一点点解开对学生创新精神的束缚。从鼓励领军人才脱颖而出的人才战略布局,到高考改革破冰再到以创新为目标的教育改革深化,“创新”二字,已经成为学校、家庭和全社会之亟待突破的共同目标。
作者:科普作家王文华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出品
约稿咨询:
010-87413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