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的四代变化
从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 ENIAC)问世以来,计算机的发展已经经历了四代:
-
第一代计算机(1946-1957年):电子管时代
- 特点:
- 逻辑元件采用电子管。
- 使用机器语言进行编程。
- 主存储器用延迟线或磁鼓存储信息,容量极小。
- 体积庞大,成本高。
- 运算速度较低,一般只有几千次到几万次每秒。
- 特点:
-
第二代计算机(1958-1964年):晶体管时代
- 特点:
- 逻辑元件采用晶体管。
- 运算速度提高到几万次到几十万次每秒。
- 主存储器使用磁芯存储器。
- 计算机软件也得到了发展,开始出现了高级语言及其编译程序,有了操作系统的雏形。
- 特点:
-
第三代计算机(1965-1971年):中小规模集成电路时代
- 特点:
- 逻辑元件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
- 半导体存储器开始取代磁芯存储器。
- 高级语言发展迅速,操作系统也进一步发展,开始有了分时操作系统。
- 特点:
-
第四代计算机(1972年至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
- 特点:
- 逻辑元件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产生了微处理器。
- 诸如并行、流水线、高速缓存和虚拟存储器等概念用在了这代计算机中。
- 特点:
计算机元件的更新换代
-
摩尔定律
- 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即现在和18个月后花同样的钱买到的CPU,后者的性能是前者的两倍。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
-
半导体存储器的发展
- 1970年,美国仙童半导体公司生产出第一个较大容量的半导体存储器。至今,半导体存储器经历了11代:单芯片1KB、4KB、16KB、64KB、256KB、1MB、4MB、16MB、64MB、256MB和现在的1GB。
-
微处理器的发展
- 自1971年Intel公司开发出第一个微处理器Intel 4004至今,微处理器经历了Intel 8008(8位)、Intel 8086(16位)、Intel 80386(32位)、Pentium(32位)、Pentium III(64位)、Pentium 4(64位)、Core i7(64位)等。这里的32位、64位指的是机器字长,即计算机进行一次整数运算所能处理的二进制数据的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