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圣诞节与“长津湖”
在这个特殊的年份,圣诞节呈现出了别样的景象。
昨天,所居住的小区业主群里,管家发出了“圣诞节活动报名开始”的通知,说今年的圣诞节,小区物业管理人员将“再次化身圣诞老人,为可爱的孩子们送去祝福,”一片爱心流露其中。今天,在青岛街头看到,到处都是圣诞树,人们争先恐后地在前面拍照留影,呈现出了一片和平安宁的气氛。
从网上也能看到,上海、北京和杭州等大都市的街头,那浓厚的圣诞氛围仿佛将人带入了欧洲童话小镇,外滩源的装饰美轮美奂,王府井大教堂附近的景致更是绚丽夺目,人流如织,尽显其独特魅力,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城市的多元与开放。其实,经过近两千年的历程,圣诞节早已不是西方的一个宗教节日,而是成了属于全人类的一个普世节日,其灵魂就是爱与和平。
与往年不同,今年公开号召“抵制洋节”的声音非常微弱,但却有一个“长津湖之后再无圣诞”的段子引起了广泛关注。长津湖战役于 1950 年 12 月 24 日以中国军队的胜利告终,这部电影让更多人了解到了这场伟大的战役。有人将战役胜利日与圣诞日对立起来,把美国与圣诞节划上等号,这种做法令人费解。
圣诞节作为一个有着近两千年历史的宗教节日,其历史渊源远比美利坚的历史悠久。美利坚建国不过两百多年,绝不能将圣诞视为其“专属”节日。事实上,圣诞是一个超越国界、民族和种族的普世性节日,它所传递的爱与和平精神,如同一道温暖的光芒,照亮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同时,也应该知道,在历史上,有许多美国人深受圣诞精神的影响,他们来到积贫积弱的中国,为我们建立了学校、医院、医学院、福利院等现代文明设施。比如燕京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这些机构见证了中美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在南京大屠杀期间,魏特琳女士以一己之力救助了上万名中国妇孺,她的日记成为了侵华日寇暴行的重要见证;约翰·马吉牧师冒着生命危险拍摄下的胶片,也成为了日寇屠城的铁证。这些事例充分证明了圣诞精神的伟大力量,它能够跨越国界和种族,让人们在苦难中相互扶持,传递爱与希望。
战争给人类带来了无尽的伤痛,但圣诞所倡导的爱与和平精神,却给我们带来了一线生机。在中国,虽然圣诞并非法定节日,但它的影响力却在逐渐增强。人们喜欢在这个节日里传递快乐、分享礼物和感受爱,这是人心的需要,并非“崇洋媚外”。上海北京等大都市的浓重圣诞氛围,恰恰体现了这些城市的开放胸怀,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感受到了一份温情。
我们不能因为某些人的抵制言论而否定圣诞的价值。三八国际妇女节、五一国际劳动节、六一国际儿童节,这些“洋节”同样是普世性的,它们代表着人类对平等、劳动和儿童权益的追求。我们应该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这些节日,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共同构建一个多元和谐的世界。
让我们放下偏见,多一份包容,让圣诞节的爱与和平精神在中华大地上继续传递。在这个充满温情和喜乐的节日里,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结尾,来欣赏海桑的一首小诗:
《爱一个人》
作者:海桑
爱一个人
并非他完美无缺
实在是不得不爱他
我没有时间去等
等一切完好的时候才去爱
等可以永远爱着的时候才发生爱情
我只能爱他本来的样子
就已经爱上了一个世界
不必去想象日后的天堂
天堂不在天上
谁爱着,谁就是天堂
20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