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是世界肝炎日。
在公众认知中,肝癌是令人恐惧的疾病,但作为肝癌主要诱因的肝炎却常常被忽视。临床医学研究表明,慢性肝炎是肝癌发生的最主要危险因素,80%~90%的肝癌患者都有慢性肝炎病史。“无肝炎,无肝癌”的说法并非夸张。关注肝炎防治,理应成为守护肝脏健康的核心。
肝炎的传播场景遍布日常生活:未洗净的蔬菜可能携带甲肝病毒,共用牙刷存在乙肝病毒传播风险,长期过量饮酒则会引发酒精性肝炎……肝炎的防控从来不是孤立事件,需要每个人用行动构筑健康防线。
多数人对肝炎的认知停留在“会传染”的表层,实则肝炎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肝脏炎症的统称。不同类型肝炎的致病机制、传播途径和危害程度存在显著差异,但共同的病理特征是肝细胞损伤和肝功能异常。
甲乙丙丁戊
病毒性肝炎五兄弟
甲型肝炎病毒(HAV)和戊型肝炎病毒(HEV)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属于消化道传染病范畴。这类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在污水、食物中可存活数天至数月。被病毒污染的蔬菜、海鲜,未彻底煮熟的肉类,以及未经消毒的饮用水,都是典型的传播载体。
病毒进入人体后,会在消化道黏膜增殖,随后侵入肝脏引发炎症反应。感染早期常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非特异性症状,部分患者伴有低热。病情进展后会出现胆红素代谢异常,表现为尿色加深、皮肤和巩膜黄染(黄疸)。虽然多数患者可通过免疫系统清除病毒实现自愈,但老年人、孕妇等免疫力低下人群可能发展为暴发性肝炎,导致肝功能衰竭,死亡率可达20%~40%。
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其传播依赖“体液交换”机制。HBV的母婴传播曾是我国乙肝高发的主要原因,但随着新生儿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疫苗接种的普及,母婴传播率已降至1%以下。
值得警惕的是,HBV在体外可存活7天以上,共用未消毒的注射器、牙刷、剃须刀,或在非正规机构进行文眉、拔牙等有创操作时,接触含病毒的血液就可能感染。HCV的传染性虽低于HBV,但更易慢性化,75% ~ 85%的感染者会发展为慢性肝炎。这两种病毒感染后多呈隐匿性进展,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当出现肝区疼痛、腹水等症状时,往往已进展至肝硬化甚至肝癌阶段。
丁型肝炎病毒(HDV)是一种缺陷病毒,必须依赖HBV的辅助才能完成复制,因此仅感染乙肝患者。HDV会加速肝细胞损伤进程,使肝硬化发生风险增加3~5倍,是肝炎中较为凶险的类型之一。
非病毒性肝炎
危害同样不容小觑
除病毒性肝炎外,非病毒性肝炎同样会威胁肝脏健康。酒精性肝炎由长期过量饮酒导致,酒精在肝脏代谢产生的乙醛具有直接肝细胞毒性,可引发肝细胞脂肪变性、炎症坏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则与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长期高脂高糖饮食、缺乏运动导致的肝脏脂肪堆积,会逐渐发展为炎症反应,进而进展为肝纤维化。这类肝炎虽无传染性,但发病率已呈逐年上升趋势,成为肝硬化的重要诱因。
从点滴做起
多维度守护肝脏健康
肝炎防治需遵循“病因防控”原则,针对不同类型肝炎的传播特点采取精准措施,构建多维度防护体系。
针对甲肝和戊肝的防控,核心是切断粪口传播链。日常生活中需严把“入口关”:生食与熟食的加工工具必须彻底分开,避免交叉污染;食用蔬菜前需用流动水彻底清洗,海鲜等食材应彻底煮熟;饮用水需保证消毒合格,避免饮用来源不明的水。集体用餐单位的后勤人员应强化卫生操作规范,定期对餐具进行高温消毒。
乙肝和丙肝的防控关键在于避免不必要的血液暴露。医疗行为必须选择正规机构,确保医疗器械一人一用一消毒;个人生活用品如牙刷、剃须刀等严禁共用;文身、穿孔等美容操作需确认机构具备合格消毒设备。乙肝疫苗是预防HBV感染的有效手段,全程接种3剂后保护率可达95%以上,建议未接种人群及时补种。
非病毒性肝炎的防控应聚焦生活方式干预。肝脏每日酒精代谢能力约为15克乙醇(相当于50度白酒30毫升),过量饮酒会突破代谢极限导致肝细胞损伤,因此需严格限制饮酒量,最好是滴酒不沾。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防控需践行“管住嘴、迈开腿”原则,减少高脂高糖食物摄入,增加膳食纤维比例,每周保持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有效改善肝脏脂肪沉积。
肝炎的“隐匿性”特点凸显定期筛查的重要性。建议普通人群每年体检时增加肝功能检测(ALT、AST等指标)和乙肝五项筛查。乙肝、丙肝患者家属属于高危人群,需每6~12个月进行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抗体检测。
早期发现的肝炎通过规范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甲肝、戊肝通过对症支持治疗多数可痊愈;乙肝患者经抗病毒治疗可长期抑制病毒复制,延缓肝硬化进展;酒精性肝炎患者戒酒6~12个月,肝细胞损伤可明显修复;非酒精性脂肪肝通过减重5%~10%,肝脏脂肪含量可显著下降。
肝炎的有效防控依赖于科学行动的累积。守护肝脏健康的力量,就藏在每个人的健康生活实践中。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中西医结合中心副主任医师 吴桐
编辑:王建影 管仲瑶
校对:李诗尧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