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晒展免费版

    手机WAP版

    手机也能找商机,信息同步6大终端平台!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热点新闻 » 正文

    毛瑞青:赓续红色血脉,用中国技术点亮星空 | 所长书记谈“两弹一星”精神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3-26 08:24:09   浏览次数:8  发布人:93d0****  IP:124.223.189***  评论:0
    导读

    “两弹一星”是中国科技创新成就的重要里程碑,中国科学院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参与其中。坐落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雁栖湖校区的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宛如一位讲述者,将那段辉煌历程娓娓道来。在展馆中,一份观测人造卫星望远镜的设计图纸和模型、两本铅印的《人造地球卫星轨道计算》《人造地球卫星轨道改进》(1968年)报告、几张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以下简称紫金山天文台)原台长张钰哲和张家祥观测星空时的照

    “两弹一星”是中国科技创新成就的重要里程碑,中国科学院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参与其中。坐落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雁栖湖校区的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宛如一位讲述者,将那段辉煌历程娓娓道来。

    在展馆中,一份观测人造卫星望远镜的设计图纸和模型、两本铅印的《人造地球卫星轨道计算》《人造地球卫星轨道改进》(1968年)报告、几张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以下简称紫金山天文台)原台长张钰哲和张家祥观测星空时的照片……展现了紫金山天文台与“两弹一星”工程的深厚渊源。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轨道计算方案的制定”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1978)。紫金山天文台供图

    1957年,在苏联成功发射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之前,张钰哲和张家祥就已经着手在国内开创性地应用天体力学基础理论研究人造卫星轨道。他们撰写的《人造卫星的轨道问题》于1957年12月正式发表,成为我国人造卫星运动理论的经典文献。这一前瞻性科研成果为紫金山天文台与“两弹一星”的历史交汇创造了契机。

    在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研发期间,张钰哲领导紫金山天文台的科研人员在人造卫星轨道设计、相关天体力学研究等核心领域发挥了关键作用;张家祥作为轨道设计的主持者,负责组织研究卫星轨道的方案设计、地面观测网布局、最佳发射时刻的选择、跟踪观测和测轨预报,并通过精确计算确保了卫星的成功发射和持续观测;紫金山天文台老一辈科学家艰苦卓绝的工作,在卫星升空后“抓得住、测得准、报得快”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们的努力不仅为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和之后低轨卫星地面观测系统的建设奠定了技术基础,也为紫金山天文台后续工作定下基调。此后,紫金山天文台一直牵头运行中国科学院空间目标与碎片观测研究系统,并取得一系列开创性成果,获得航天部门“有困难,找紫台”的美誉,接续锻造“团结协作、拼搏奉献、求真务实、不断创新”的人造卫星观测研究团队独有的精神特质。

    1999年9月,张家祥作为在“两弹一星”研制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代表之一,出席了党中央召开的表彰大会。他曾感慨:“那段团结、紧张、艰辛、胜利的呕心沥血的战斗生活,是我们一生中最难忘却的回忆。”一代又一代的紫金山天文台科学家传承发扬“两弹一星”精神,使其融入每位“紫台人”的血脉之中。

    如今,紫金山天文台与中国科学院内外多家科研单位协同合作,实现了我国天文卫星“零”的突破,研发的“悟空”号和“夸父一号”空间科学卫星在轨运行,并通过国际合作将数据共享至全球,是“大力协同”精神的国际化实践。紫金山天文台的研究人员在牵头发展我国毫米波和亚毫米波天文学科的过程中,攻克关键核心技术难关,为中国巡天空间望远镜研制出太赫兹谱仪,在南极冰穹A和青藏高原上部署自主亚毫米波观测装置。我们通过自主创新设计、建设的观测设备,不断提高空间目标与碎片的地基观测能力,高质量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并通过近地天体的监测预警,将“守护国家安全”拓展至“守护人类命运共同体”。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张钰哲(左)和张家祥。紫金山天文台供图

    从青年时代的张钰哲学成回国前“科技学应家国需”的内心呼唤,到前不久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的李婧率领团队“用中国技术点亮未知星空”的豪情壮志,这种代际传承是科技发展的延续,更是精神力量跨越时空的共鸣。

    从参与“两弹一星”任务积累的宝贵历史遗产,到抢占科技制高点的使命延伸,紫金山天文台将不断谱写新时代“星辰大海”的崭新篇章。

    作者毛瑞青,系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党委书记、副台长

    《中国科学报》记者袁一雪采访整理

    来源:中国科学报(2025-03-26 第1版 要闻)

    责任编辑:王颖


     
    (文/匿名(若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核实发布者) / 非法信息举报 / 删稿)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昵称为 93d0**** 发布的作品,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发布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154208694@qq.com删除,我们积极做(权利人与发布者之间的调停者)中立处理。郑重说明:不 违规举报 视为放弃权利,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有个别老鼠屎以营利为目的遇到侵权情况但不联系本站或自己发布违规信息然后直接向本站索取高额赔偿等情况,本站一概以诈骗报警处理,曾经有1例诈骗分子已经绳之以法,本站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若遇 违规举报 我们100%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
    0相关评论
     

    (c)2008-现在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