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评论
近日,笔者在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河庄坪镇的几所中小学校调研发现,这里开展的体育活动不止于跑跳投掷。阳光大课间,跑操、广播操、体能操轮番进行;社团活动时,孩子们在足球场上追逐,在篮球架下跳跃;最动人的莫过于腰鼓与秧歌鼓——那是将陕北传统文化融入体育教育的特别尝试。在这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提出的“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不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充满生气的日常。
腰鼓、秧歌鼓,从黄土高原的沃土中孕育而生。孩子们手握红绸鼓槌,在操场上激荡起铿锵节奏。这鼓点敲出了汗水与活力,更敲开了连接千年文脉的通道。与城市学校标准化的体育课程不同,这种充满乡土味的体育形式,源自本土生活,带着泥土的芬芳。孩子们从小耳濡目染,自然乐于投入其中。
放眼全国,各地都有极具特色的乡土体育资源。宁夏的木球,相传由放羊娃们玩的“打篮子”“赶毛球”演变而来。40米长、25米宽的场地上,队员们用击球板传、接、运、抢,动静间尽显运动魅力。内蒙古的布鲁,原是牧民狩猎工具,如今成了抛投竞技的乐趣,一挥臂、一投掷,皆是草原儿女的豪情。广东的舞狮,在喧天的锣鼓声中腾跃翻滚,一招一式都透着岭南民俗的精气神。
这些乡土资源,就像散落民间的珍珠,一旦融进体育教育的脉络里,便能焕发出新的光彩。从学生成长的角度看,它让体育锻炼多了点乡土温度——在这些特色项目里,孩子们既练就了好身板,又加深了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对学校教育而言,它跳出了标准化场地和设施的束缚,立足本土挖掘特色,开辟体育育人的新天地。于乡村发展,它为文化传承续上了新火种,当年轻一代在校园里熟悉并爱上这些项目,文化的血脉便有了接续的力量,乡村振兴也增添了更多可能。
当然,推动乡土体育项目在乡镇学校普及并非易事。首先,要解决师资问题,可对现有体育教师进行培训,或邀请民间艺人走进校园,担任兼职教师。其次,要完善相关配套设施,虽然乡土体育项目对场地要求相对较低,但仍需一些基本器材和安全保障措施。最后,要形成常态化教学和活动机制,将乡土体育项目纳入学校体育课程体系,定期举办“村味”赛事,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健康中国与乡土中国血脉相通。让“每天锻炼2小时”多些乡土味,不只是让运动更有趣,更是让乡村孩子在每日挥汗中,既练就强健体魄,又扎下文化之根。当充满乡土味的鼓点、球影、舞姿融入日常锻炼,这份独特的滋养,将成为孩子们成长的力量,也让乡村焕发更蓬勃的生机。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直面健康热点
分享真知灼见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文:秦明睿(媒体人)
编辑: 杨真宇
校对:马杨
审核:徐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