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评论
近些年,随着健康养生热潮兴起,一些不法分子打着“国学养生”“中医秘方”等旗号,精心包装“专家”身份,游走于大街小巷、乡村基层,以高价兜售劣质保健品。消费者一旦上当,轻则损失钱财,重则延误治疗,生命健康权益受到损害。整治这一乱象,既需要执法部门以雷霆手段斩断欺诈链条,更需要全社会共同构筑起坚固的防线。
为何此类骗局屡禁不止?原因在于其手段狡猾,且钻了管理的空子。这类假冒专家伪造资质,利用一些单位、社区、村镇在核验身份和活动资质时的疏漏,以“公益”之名混入。他们惯用“健康恐吓”“现身说法”等手段,让受害者难以辨别真伪。而受骗者往往因证据难寻、怕麻烦或缺乏维权意识而放弃追责。违法者即使被查,常常只是缴罚款了事,换个“马甲”又能重操旧业,导致治理陷入“打而不绝”的困境。根治这一顽疾,需发动多方力量,共同织密“防伪网”。
扎紧篱笆,从源头严防死守。企事业单位、街道社区、村镇组织是防骗的第一道关口。对于任何主动上门、打着“健康讲座”“公益授课”旗号的组织和个人,要严格核实其身份和资质,不能只看复印件或只听口头承诺,必要时需打电话向有关单位进行确认。同时,要按照“谁接待、谁审核、谁负责”要求,把审核责任明确落实到具体工作人员头上。
提升“免疫力”,挤压骗子生存空间。各级基层行政部门、涉老服务机构要加强防骗宣传,用真实发生的案例揭露骗子的话术套路,让老百姓看穿其背后的把戏。此外,技术手段的使用要跟上。鼓励平台运用智能工具,对网络直播间、健康类短视频进行实时监测,一旦捕捉到“包治百病”“根治XX”等违规敏感词,立即预警并介入处理。
重拳出击,让违法者付出沉重代价。对于查实的保健品欺诈案件,不能进行“罚酒三杯”式的处理,而要构建更严厉的惩戒体系。一是罚要罚得痛。对主犯不仅顶格罚款,更要坚决将其列入失信黑名单,限制其高消费、行业准入等,让其“一处违法,处处受限”。二是赔要赔到位。建立便捷高效的“保健品欺诈维权通道”,联合司法部门、消协、法律援助机构,为受害者特别是老年受害者提供“一站式”法律咨询和援助服务,切实降低维权门槛和成本,努力追回损失。三是疏堵要结合。在强化监管、补好漏洞的同时,也要引导市场提供真正优质、适合老年人的健康产品和服务,用“良币”驱逐“劣币”。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直面健康热点
分享真知灼见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文:龚晓红(公职人员)
编辑:杨真宇
校对:马杨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