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第三巡回法庭:凝聚解纷合力 同解“法结”“心结”
2025-02-20 12:18  浏览:66  搜索引擎搜索“手机晒展免费版”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手机晒展免费版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三巡诉讼服务志愿专家、心理学教授倪亚红在专家咨询室接受来访群众咨询。

奔腾不息的长江一路向东,奔流入海。位于金陵古城、长江之畔的最高人民法院第三巡回法庭自成立以来,以法律为舟楫、以公正为风帆,为巡回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为不断提升诉讼服务水平,切实提升纠纷化解质效,三巡统筹各方面资源,用足用好内外部力量,携手“银发法官”、巡回区高院领导、诉讼服务志愿专家,以“如我在诉”的意识回应来访群众诉求,深入疏解群众的“法结”和“心结”。

“银发法官”:余热更暖人心

在巡回法庭的队伍中,有这样一群“银发法官”,他们有着几十年的司法工作经验,是法律界的“活字典”、司法为民的“不老松”,他们退休后继续返聘“发挥余热”。

卢路生是最高人民法院资深法官,退休后返聘到三巡一年多来,共接谈1731人次、办理申诉案件1370件。他秉持如我在诉、如我在访之心,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接谈工作法。当事人怒气冲冲而来,经过心平气和地交谈,往往能心悦诚服而归。

一名70多岁的老人蒋某因自己的骗保案申诉多年,接谈时情绪激动。卢路生主动与她拉家常,得知其未吃早饭,便递上点心和水,令她感动不已。为避免老人再次上访舟车劳顿,卢路生多次与其电话沟通,促使其依法理性维权。

像卢法官一样退休不退志的法官还有不少,2024年巡回法庭深化改革以来,最高人民法院共选派2批共35人次退休法官到六个巡回法庭帮助工作。“银发法官”们坚持老有所为,充分发挥政治优势、专业优势、经验优势,退休后继续在巡回法庭发光发热,贡献“银发力量”,用实际行动为年轻法官树立了榜样,也让当事人感受到了司法的温度。

接访领导:责任一担到底

促进涉诉信访依法实质性化解,离不开巡回区法院的支持。

为切实把涉诉信访问题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三巡健全上下联动机制,商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率先建立巡回区高院院领导至三巡定期接访工作制度。江苏高院领导已接访29次,取得良好示范效果。目前该制度已在巡回区推广。

熊某某是一起妨害公务案的当事人,20多年前因带头煽动村民以威胁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执行公务,造成多人受伤及公共财产遭受损失,构成妨害公务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熊某某不服裁判结果,持续信访。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领导在三巡接待了熊某某后,落实第一责任人要求,三级法院联动,及时做好案件核查及释法明理工作,并对熊某某进行思想疏导和困难帮扶。最终,该信访案件顺利依法终结。

巡回区高院领导定期接访时,对于能当场解决的问题,当场予以答复和处理;对于需要进一步核查的,也会通过调阅档案、走访调查、召开听证会等方式,全面了解当事人的司法需求和生活情况,力求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答复,切实增强群众对司法的信任,架起司法与老百姓之间的“连心桥”。

志愿专家:用情巧解心结

三巡的诉讼服务大厅里,一支第三方诉讼服务志愿专家队伍引人注目。他们来自不同的专业领域,有资深律师、法学教授,也有心理咨询师等,在咨询答疑、息访止纷、案件调解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首先要尊重来访群众,认识到群众来访是对三巡的信任,咨询是对志愿专家的信任。”志愿专家沙永春说,“要耐心倾听来访群众诉求,理解来访群众情绪,作出释疑答复和情绪安抚。”

有一对老夫妻,在遇到志愿专家、心理学教授倪亚红前几乎每周都来三巡上访,经常对着接待法官拍桌子喊叫。倪亚红初步诊断男方患有中度狂躁症,但给予其充分的说话空间后,他就能平静下来。据此,倪亚红提示三巡接访人员应注重倾听观察,而不是一味劝解,有效避免了接访过程中的风险隐患。2024年,在志愿专家接谈后,三巡有16位来访人选择息诉罢访。

加强统筹协调,创新工作方法,联合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导和疏导端用力,做深做实矛盾纠纷“预防在源头、化解在初始”——巡回法庭在推动多元解纷过程中,结合各巡回区实际总结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提升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水平源源不断地提供着来自“群众家门口”的宝贵实践经验。

来源:人民法院报·2-3版

责任编辑:屠少萌|联系电话:(010)67550734|电子邮箱:pinglun@rmfyb.cn

新媒体编辑:张馨叶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发布人:a1fe****    IP:124.223.189***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