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认识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
历史政治意义
中国乡村振兴发展中心课题组成员 黄承伟 罗朝立 谢中武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党中央设立5年过渡期。过去4年,各地各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决策部署,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理论和实践,成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最具标志性的政治成果、经济成果、民生成果和社会成果之一。认识进一步深化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历史意义、政治意义,对于系统总结好过渡期的理论、实践、制度和其他方面的创新成果,为开展统筹建立农村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和低收入人口、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研究提供基础支撑具有重要意义。
打赢脱贫攻坚战
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
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新篇章
摆脱贫困、过上小康生活,始终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愿望。中国作为传统农业大国,历史上长期受限于小农经济的脆弱性,自然灾害、土地兼并、赋税压力等因素导致“绝对贫困”始终是底层社会的常态。从秦汉至明清,历代王朝虽推行均田、赈灾等政策,但始终未能消除贫困。近代中国在列强侵略、战乱频发、社会动荡的背景下,贫困问题进一步加剧。20世纪初,中国成为全球最贫困的国家之一。
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坚持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新中国成立后,党组织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为摆脱贫困、改善人民生活打下了坚实基础。1949年后,通过土地改革、集体化运动等初步缓解了极端贫困,但受限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僵化和生产力水平的落后,绝对贫困问题依然普遍存在。改革开放后,通过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中国逐步走出“普遍贫困”。1986年,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1993年改为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标志着中国开始启动大规模、有计划、有组织的扶贫开发。1993年以来,国家开始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有效指导和推进大规模减贫。但截至2012年仍有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党带领人民披荆斩棘、栉风沐雨,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历史性成就,也是世界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
从人类贫困治理历史维度看,2020年中国消除绝对贫困,标志着中国终结了困扰数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实现了从“生存贫困”向“发展贫困”治理的跨越,具有划时代的历史突破性。从大历史的视角看,中国消除绝对贫困是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传统治理向现代治理转型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主义制度在解决人类发展难题上的成功实践。其价值不仅在于经济数据的改善,更在于证明了非西方模式下社会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可能。这一成就将被写入全球减贫史,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篇章。
打赢脱贫攻坚战
我国发展站在了更高历史起点上
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夯实了基础
脱贫攻坚战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工程,是一项民生工程,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消除绝对贫困,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贫困问题。实施一系列举措,如贫困地区收入提升带动消费升级,为国内大循环注入活力;又如,产业扶贫、易地搬迁等措施,让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特色产业得到发展,缩小了区域差距;再如,教育扶贫和技能培训提升了贫困人口素质,为经济转型提供劳动力支撑等,推动了脱贫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效缩小了城乡和区域发展差距,重塑了贫困地区的发展面貌,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重要基础。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实际上也标志着中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成为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脱贫群众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明显增强;贫困地区发展步伐显著加快,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通信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所有深度贫困地区的最后堡垒被全部攻克,脱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大踏步赶上来,整体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我们党带领人民在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为奠定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基础作出了重大贡献。
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政治、历史意义还体现在多个方面。一是维护国家稳定与社会公平正义。比如通过精准扶贫缩小了城乡、区域间的贫富差距,缓解了因发展不平衡可能引发的社会矛盾,为民族团结、边疆稳定提供了经济基础和社会心理支撑。又如,脱贫攻坚以“精准到户”的方式保障弱势群体权益,体现了社会主义追求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增强了社会对公平正义的认同感,减少了阶层固化风险,重塑社会公平价值;再如,通过改善贫困人口在医疗、教育、住房、饮水安全等领域的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持续促进社会公平与稳定。二是实现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通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扶贫模式(如发展乡村旅游、光伏扶贫、退耕还林),脱贫地区实现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为全球减贫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三是为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基础和新起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通过巩固脱贫成果、培育特色产业、完善乡村治理,推动了农业农村现代化,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持久动力。四是消除绝对贫困是迈向“共同富裕”的关键一步,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也契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这种结合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自觉。
打赢脱贫攻坚战
有力有效巩固了
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群众基础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践行初心使命政治承诺的生动实践。消除贫困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打赢脱贫攻坚战,正是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深刻诠释,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在新时代最集中、最充分、最生动的体现。通过兑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的目标,党进一步强化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打赢脱贫攻坚战增强了基层治理能力。脱贫攻坚过程中,数百万党员干部深入一线驻村帮扶,强化了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了党在基层的组织力和动员能力。这种“下沉式治理”不仅解决了贫困问题,还重塑了党群关系,使党的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夯实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打赢脱贫攻坚战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一方面,脱贫攻坚战的成功依托于中国特有的举国体制,通过“五级书记抓扶贫”、东西部协作、驻村第一书记等制度设计,将扶贫上升为国家战略,形成跨部门、跨地区的资源整合机制,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资源调配和社会动员上的独特优势。这种高效的组织能力,充分体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效能,这是西方多党制国家难以复制的。另一方面,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的现实而有力的例证,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不同于西方福利国家模式的减贫方案,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为制度自信提供了生动的实践支撑。
从大历史观看,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政治意义远超经济层面,它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能力的集中展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生命力的实证。这一胜利不仅重构了国内政治生态,更在国际层面改写了发展政治学的理论范式,为后发国家探索独立自主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政治启示。其深层作用在于,通过解决贫困这一根本性社会问题,中国成功避免了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遭遇的政治动荡陷阱,为实现民族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此外,在资本主义全球化导致贫富分化加剧的背景下,中国脱贫攻坚战的胜利有力回击了“历史终结论”,证明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有效解决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
打赢脱贫攻坚战
为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探索
提供了实证支撑、贡献了中国智慧
打赢脱贫攻坚战有力推动了全球文明发展。中国以不足全球9%的耕地和6%的淡水资源,解决了14亿多人口的温饱问题。中国提前10年完成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的减贫目标,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的70%以上。这一成就打破了西方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偏见,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非依附性发展的路径参考,证明非西方文明国家可以通过自身道路实现发展目标,中国为全球减贫事业树立了标杆。脱贫攻坚经验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等平台对外输出(如减贫合作项目),增强了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道义感召力,推动国际秩序向更加公平的方向演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支撑。
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科学指南。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系统回答了脱贫攻坚的政治保证、价值取向、制度支撑、实践路径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如,坚持党的领导,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政治和组织保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形成脱贫攻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坚持精准扶贫方略,用发展的办法消除贫困根源等。这一科学理论是基于脱贫攻坚实践基础上的重大理论创新,其所蕴含的人民性、科学性、实践性与开放性的基本特征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光辉,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科学理论指导下形成并经过脱贫攻坚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彰显了我国的制度优势,为全球减贫事业提供了借鉴。脱贫攻坚在物质、理论、制度、精神层面取得了一系列伟大成果,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为世界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
(作者黄承伟系中国乡村振兴发展中心主任、研究员;罗朝立、谢中武系中国乡村振兴发展中心副主任)
来 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5年第4期
总监制:姚卜成
监 制:韩世雄
编 辑:张琼文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