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评论
在项目中,“取消门诊预交金,将医保患者住院预交金额度降至同病种个人自付平均水平”项目,直击患者就医过程中的关注点。这件实事的推进落实涉及医院工作流程改造、资金管理等方方面面,要让其真正惠及民生,还需要构建多方护航的保障体系。
预交金支付制度的调整,折射出医疗费用支付流程的时代变迁。公立医疗机构的预交金的确在特定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过去,患者就医主要是以现金或银行卡形式缴费。通过缴纳预交金,能够减少患者就医时的排队缴费次数,减轻医疗机构的垫资压力,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稳定医院现金流的作用。时代在发展,支付方式日益多元化,取消门诊预交金、降低住院预交金额度是顺应时代、惠民便民之举。
取消门诊预交金、降低住院预交金额度后,公立医疗机构现金流愈加依赖医保基金。如果医保基金结算不及时,将会给医疗机构运转带来压力。这需要医保部门联合落实好医保基金预付机制,提高医保基金结算效率。同时,财政部门也应足额及时做好财政资金拨付工作,助力公立医疗机构在落实惠民便民举措的同时,保障自身的正常运转和服务。
取消门诊预交金、降低住院预交金额度后,提升就医结算便利性和结算效率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公立医疗机构需要梳理、优化各科室、部门等的工作流程,并加强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信息交互。其中,要积极探索运用新技术,推行“一站式”结算、床旁结算等措施,提供多种付费渠道和结算方式,进一步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
取消门诊预交金、降低住院预交金额度看似是医疗支付环节的“小切口”,但它考验着公立医疗机构的管理水平,检验着医保支付的保障能力。只有医疗机构优化服务、医保部门完善机制、科技力量提供支撑,形成多方协同的格局,才能让患者切实感受到便利和实惠。
直面健康热点
分享真知灼见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文:高艳坤(媒体人)
编辑:管仲瑶
校对:李诗尧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55RXSZX7】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