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晒展免费版

    手机WAP版

    手机也能找展会,信息同步6大终端平台!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热点新闻 » 正文

    《文化密码》2:战斗力和上下级。 3:可操作的自组织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0-17 10:45:13   浏览次数:2  发布人:6653****  IP:124.223.189***  评论:0
    导读

    《文化密码》2:战斗力和上下级在需要团队超水平发挥的时候,包括领导在内的每个人都应该把弱点和无能暴露在团队面前。怎么增强团队的战斗力。大概可以把工作分成两种。一种是有明确的规定动作,比如修一个水利工程,图纸设计早就有了,现在只需要大量人力去做。这种工作的关键在于执行力,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调动每个人的意志力和奉献精神,拼命硬干。人越多,工作完成得越快。还有一种工作是没有固定流程,没人事先知道

    《文化密码》2:战斗力和上下级

    在需要团队超水平发挥的时候,包括领导在内的每个人都应该把弱点和无能暴露在团队面前。

    怎么增强团队的战斗力。

    大概可以把工作分成两种。一种是有明确的规定动作,比如修一个水利工程,图纸设计早就有了,现在只需要大量人力去做。这种工作的关键在于执行力,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调动每个人的意志力和奉献精神,拼命硬干。人越多,工作完成得越快。

    还有一种工作是没有固定流程,没人事先知道应该怎么做,需要临场发挥和创造力,比如科研和艺术。像这种工作,增加一倍的人力往往不能提高一倍的效率,有时候人多反而还不好,它讲的是脑子不是体力。

    团队要想有战斗力,第一种工作大概需要有个权威型的领导。而第二种工作,上下级关系可就不一样了。

    1.驾驶舱里的上下级

    1990年代韩国的航空公司事故率非常高,简直是动不动就摔飞机。人们分析,事故率这么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韩国人在驾驶舱里的上下级关系太明显了。

    比如有一次事故是飞机在关岛降落的时候正好赶上了暴雨天气。一般降落中飞行员要先用眼睛寻找机场,但是这次能见度非常低,机长以为他看见了机场,实际上他看错了。

    这个事故完全是应该避免的,因为当时驾驶舱里还有副机长和随机工程师,他们已经注意到了问题,而且还提醒了机长。但是他们提醒的方式不对。

    我们知道韩国人说话很讲究等级,动不动就“前辈”, 得用敬语。副机长想说现在天气不好,能见度那么低,我们应该考虑不一样的降落方案。可是他不敢说的这么直白 — 否则难道你要指挥机长吗?所以副机长说的是:“这雨是越下越大了。”

    随机工程师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是随机工程师也采取了暗示的策略,他说的是“这个气象雷达挺有用的。”

    机长当时精神头也不太好,没能理解他俩的暗示,结果机毁人亡。他们这番充满了礼让的对话,是在黑匣子里找到的。

    韩国人后来干脆出了个规定,要求在飞机驾驶舱里只能说英语。英语不是母语,大家说的都不太溜,就谈不上使用敬语了,也许说话可以更直截了当一点。

    那真正直截了当的对话应该是什么样的呢?科伊尔也讲了一个驾驶舱里的例子,正好跟韩国的例子做个对比。

    1989年,美联航航空公司的航班从丹佛飞芝加哥,途中飞机的一个引擎爆炸,飞机失控。飞机上有个乘客正好是飞行员教练,他的本职工作就是帮助飞行员在飞机出现紧急状况的时候安全着陆,他的经验要比机长和副机长都丰富,他就请求、进入了驾驶舱。

    教练进入驾驶舱,说的第一句话是“告诉我你们想要什么,我可以帮你们。”接下来双方没有任何客套,对话是这样的 —

    机长:OK,咱们把这破玩意往下降一点。

    教练:OK,那你就把油门低点。

    机长:有没有人知道起落架怎么回事儿?咱这起落架降还能不能用了?

    教练:自己能掉……起落架门开了没有?

    ……

    副机长:到时候减速也是个事儿。

    机长:我好像没有刹车!

    副机长:没刹车?

    机长:有点儿不多。

    教练:那就猛刹一次,用完拉倒。

    ……

    机长:往左一点。

    教练:把飞机拉平!

    ……

    副机长:你想坐我这个椅子吗?

    教练:想啊,你愿意吗?

    副机长:你坐吧,我看你好像挺懂……

    问题、回答、提醒,全都是简短的信息交换。一次典型的飞机降落中,驾驶舱里每分钟要发生20次信息交换。而在这一次迫降中,他们是每分钟60次信息交换。最后他们制造了奇迹,保住了大部分乘客的生命。

    事后有关方面对这次事故进行了模拟,结果连着28次模拟,全是机毁人亡。

    这也许是因为地面上的模拟不太可能做到当时的交流水平。那种直来直去的交流中,每个人都非常不自信,把自己的无助暴露给了对方。

    经常说领导人应该表现出自信,评估一个人有没有领导力很重要的就是看他是不是自信。然而在这种需要团队超水平发挥的时候,包括领导在内的每个人都应该把弱点和无能暴露在团队面前。

    这需要克服巨大的心理障碍。

    2.可被攻击性

    英文中有个单词叫 vulnerability,经常被翻译为“弱点” —— 但 vulnerability 和 weakness 是两个不一样的词。Weakness 是弱点,vulnerability 的含义不仅是存在薄弱环节,而且是这个薄弱环节是可以被人用来攻击你的 —— vulnerability 的正确翻译,应该是“可被攻击性”。

    那你敢不敢把自己的可被攻击性暴露给团队 —— 包括领导在内,每个人都暴露自己的 vulnerability,团队才能有开诚布公的反馈,有这样的反馈才能进步。

    一个著名例子是美军的“行动后讲评(After-Action Reviews,AAR)”。每一次军事行动或者演习之后,参与行动的所有人,包括领导和士兵,大家在一个房间里复盘整个行动。讲评项目包括评估每个人的表现,你都做了什么、你为什么要这么做。

    在 AAR 中,不但上级质问下级,下级也可以质问上级 —— “你当时为什么指挥我去做这个,你是怎么判断的?”美军平时也很讲下级服从上级,但是 AAR 环节全是平等讨论。这种即时反馈,是美军提高战斗力的重要法宝。

    很多高水平团队都有这样正式的反馈会议。动画电影公司皮克斯经常开一个叫“头脑信任会议(BrainTrust meetings)”。主创人员接受来自公司上层和各方面人员的质问,你为什么要做这个设计、某某情况你想到没有,问题都非常尖锐,有时候直接把整个电影的基础设定都给否了,与会者是面红耳赤、非常难受。

    这就相当于达里奥的《原则》里说的,“激进面对现实”。那领导的威信何在?团队会不会说着说着翻脸了呢?其实如果处理的好,暴露弱点也许还能产生更亲密的化学反应。

    3.示弱就是示好

    把弱点暴露给对方,能迅速促进两个人的亲密关系。一个更著名的例子。

    本杰明·富兰克林曾经有一个敌人,俩人同为议员,都很骄傲,互相看不顺眼。富兰克林想跟这个敌人搞好关系,他就给这个人写了一封信,说我听说你有一本珍贵的藏书,能不能借给我看看。那个议员第一时间就把书给富兰克林送去了。结果两人再次见面的时候,关系大大缓和。

    向人求助就等于示弱,而示弱也是一种示好。所以一个团队彼此之间经常暴露弱点,这不仅仅是刻意练习、提高战斗力的必要手段,而且不但不伤感情,反而还能促进感情。我们其实都有这样的经历,跟几个人一起,非常投入地做一件事,摸爬滚打,你帮我一把我帮你一把,这种友谊是最铁的。

    海豹突击队训练新兵就故意使用了这个方法。所有任务都是以六人一组的团队为单位完成,不分官兵,集体行动,大家互相依赖不分你我,以此学会精英团队的文化。

    所以我们看在这样的团队里,领导的主要作用并不是直接的命令和控制,而是调节团队的文化。任务越复杂、团队成员越厉害,领导就越不是英明神武充满自信的。

    最高级的团队需要什么领导。

    4.贝尔实验室里不是领导的领导

    这个现代化世界里诸多关键发明都出自贝尔实验室。有人想要研究一下为什么贝尔实验室如此成功,就找到其中拥有专利数排在前十的科学家,看他们身上有什么共同点。

    这个共同点,他们都喜欢跟一个叫哈里·奈奎斯特(Harry Nyquist)的人一起吃午饭。

    奈奎斯特也是个很有成就的科学家,但并不是像我们说过的香农那样有名。那奈奎斯特到底有什么魔法,以至于和他吃午饭就能出更多专利呢?

    奈奎斯特有两个特点。一个是他是个特别温和的人,鼓励每个人跟他说话,别人形容他就好像父亲一样。再一点,奈奎斯特有特别强烈的好奇心,不管你做的是什么领域,奈奎斯特都能跟你聊起来,而且还能给你提出研究建议。

    奈奎斯特,其实是个连接者。

    所谓创造,就是想法的连接。奈奎斯特能帮你把一个领域和另一个领域连接起来。他说的肯定不都有用,但是他能激发你的思考。

    奈奎斯特既不是贝尔实验室的领导也不是最大牌的明星,但他绝对是关键人物。他是一个核心,他是一个节点。

    由此得到

    1. 高水平团队需要强有力的反馈机制。反馈必须平等和开诚布公,能让人暴露自己可被攻击的薄弱环节。

    2. 暴露可被攻击性,反而能增强彼此的信任感。

    3. 对提高战斗力最有用的人不见得是领导,他有可能是一个连接者。

    评论

    以前中国人爱说一句话叫“批评与自我批评”。到底应该搞什么样的批评?是说动不动就要在团队里做“触及灵魂的检讨”吗?

    以今天的内容而论,我看最好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就是美军这个 AAR。一切批评都是基于业务的,是对事不对人,是反馈,不是指责。

    反馈式的批评也很尖锐,也会让人下不了台,但是它是纯技术性的,不涉及人格,也不用什么表态下决心作保证。

    这难道不是最平常的道理吗?飞机马上要撞山了大家互相提醒一下,你上午给我下的命令好像不对我问你一句,你有个难题我正好有个主意就给你讲讲,最简单的信息交流恰恰就是最有效的。

    有时候一个临时拼凑的团队都能运行的很好,正规军反而做不到,这难道不值得反思吗?




    《文化密码》3:可操作的自组织

    1. 最厉害的团队中,每个人都是决策者。

    2. 团队应该有自组织,要让团队中每个个体能根据周围的一些信号直接做决策。

    怎么在没有领导直接指挥控制的情况下,让团队自动运行。

    做复杂的工作不能事事请示。可能现场需要你立即做决定,可能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比消极被动好得多,更可能领导的决策水平不如掌握第一线信息的团队成员。最厉害的团队应该每个人都是决策者。

    那这么多决策者,怎么才能不乱套呢?互相之间怎么协调呢?这就要用到我们前面讲“系统”的时候说过的一个概念,叫“自组织”。

    1.简单的自组织

    你见没见过一大群鸟在一起飞的样子。密密麻麻就好像一朵乌云,以很快的速度不断变换形状,非常流畅 ——

    鸟群的形状变来变去,可是你仔细想想,这里面有惊人的协调。没有一只鸟掉队。更没有一只鸟跟别的鸟撞在一起。就是一群人,都做不到这个。鸟们到底是怎么协调的呢?

    有人甚至认为鸟之间存在某种心灵感应。这个问题一直到2007年才解决,而且还不是生物学家,而是物理学家出手解决的。物理学家用高清、高速照相机拍了两年的鸟群起落照片,给几千只鸟中的每一只都编了号,统计模型、大数据和计算机模拟全用上,才找到鸟群协调的机制。

    这里面没有鸟王在指挥,更没有心灵感应。每只鸟只需要同时跟踪左右两侧临近的六七只鸟。它随时获取这六七只鸟的飞行速度和方向,然后自己按照这些速度和方向的平均值飞行,就能很好地协调。

    关键词是“简单”。只要每只鸟都遵循非常简单的规则,鸟群就能呈现一种非常复杂的协调。鱼、蚂蚁、蜜蜂、甚至黏菌,甚至包括没有生命的雪花和沙丘,都有这样的现象。没有指挥没有计划,简单的个体突然就协调组成复杂的、甚至是美丽的结构,这种现象,就是自组织。

    人类的团队,也可以有自组织。你只要让团队中每个个体能根据周围的一些信号直接做决策。

    2.可执行的价值观

    科伊尔举了强生公司的例子。强生是一个特别大的药品和健康用品公司。很多公司讲价值观,强生则是把价值观用一个优先级序列来表述 —— 公司按照下面这个优先顺序,为四种人服务:第一是消费者,第二是公司雇员,第三是社区,第四位,才是股东。

    一般理解,这种话说说也就算了。哪个公司都说消费者比股东优先,可是你怎么操作呢?如果是消费者优先,是不是应该把产品价格定得特别便宜呢?事实上你没有。

    这就好像我们直男经常跟老婆说“我把你放在第一位!” 老婆就说“可这体现在哪呢?” 那我们就可以说,“等到关键时刻你就看出来了。”

    1982年,强生还真迎来了一个关键时刻。

    强生投放在芝加哥市场的一种感冒药,外包装上居然有氰化钾,两天之内导致七人死亡,引起了社会恐慌。政府部门的建议是召回在芝加哥市所有这个品牌的药品,但强生决定从全美国市场召回,这意味着上亿美元的损失。

    而且根据公司价值观,强生决定临时从一个制药公司变成一个公共卫生组织。所有的销售人员都被派到各个地区去召回药品,跟医生和药房宣讲现在是怎么回事。

    这是一次特别成功的危机公关。一段时间之后,强生这个品牌的药不但恢复了销量,而且销量比以前还高。

    后来回顾整个事件的操作,强生的领导说,我们当时并不是高层统一调度指挥,是公司管理团队的几百人在全国各地当场做出自己的决定,他们总共做了上千个决定 —— 而其中没有一个是坏决定。

    之所以能如此的协调一致,就是因为公司有一个深入人心的、可操作的价值观 —— 这回消费者是真的被放在了首位。

    所以光说有价值观不行,还得可操作可执行,遇到具体问题能用上,遇到两难选择的时候知道怎么选才行。精英团队是这样,普通团队也能用上。

    3.微信号环境

    其实团队文化就有点像是社会规范:遇到相关的事情,人们自发地就知道该怎么做。但社会规范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团队文化毕竟是特殊的工作模式,那怎么才能让新人迅速适应团队的文化呢?科伊尔总结的一个办法咱们中国人肯定熟悉 —— 那就是弄一些口号让员工背诵,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

    没错,美国真有这么干的,而且很成功。

    一个例子是一家连锁餐馆的老板,他的经营理念类似于中国的海底捞,目标是让顾客感到宾至如归。具体服务我就不说了,反正跟海底捞比可能有过之无不及,绝对不是美国餐馆的一般风格。这个餐馆培训员工的方法,就是要记住各种口号 ——

    * “阅读”顾客

    * 运动员式的好客

    * 写出完美的结局

    * 我们热爱问题

    * 找到顾客的眼神

    * 永远给一个完美的反应……

    新员工培训的感觉就好像是参加中学生的夏令营。

    并不仅仅是餐馆服务员这种低端的工作是这样,很多公司都会把自己的理念总结成一句口号 ——

    皮克斯:“艺术挑战技术,技术激发艺术”

    海豹突击队:“射击,移动,交流”

    KIPP 宪章学校:“努力工作,做个好人”

    美国空军:“观察、定位、决定、行动”

    这些口号和耐克那个“Just Do It”不一样,它们不是给消费者听的广告语,而是给员工听的行动指南。美国西南航空公司的口号是“我们是低价航空公司” —— 根据这个简单口号,那就是怎么省钱怎么来 —— 所以关于要不要给乘客提供一份沙拉这种问题,你自己就能做决定。

    这些简单的行动指南,会给员工形成一个信号环境,各种自组织也许就能从中出现。

    最后如果是完全创造性的活动,没有明确目标,怎么自组织。

    4.舌尖上的皮克斯

    皮克斯动画电影公司是乔布斯创办的,但你可能不知道,皮克斯真正关键的领导人是埃德·卡特穆尔(Ed Catmull)。

    卡特穆尔非常知道怎么领导创造型团队。

    1995年皮克斯的《玩具总动员》一举成功,就好像《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一样。卡特穆尔和央视领导人的区别在哪儿呢?他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怎么让这样的成功可复制。他总结了一套方法。

    卡特穆尔的洞见是想法不值钱,值钱的是人。可能每个故事一开始都很烂,主创人员想法挺多但是都不好 —— 好故事是后来慢慢磨出来的。而好团队,就能逐渐淘汰掉坏想法,让好想法涌现。要想做到这一点,团队必须有直接的、综合的、开诚布公的交流,比如说我们上一讲说的那个“头脑信任会议”。

    结果是一时之间皮克斯的动画电影制作水平大大超过了迪斯尼。结果迪斯尼干脆就收购了皮克斯,并且就让卡特穆尔领导迪斯尼的动画电影部门。于是从2010年开始,迪斯尼就拍出了一系列非常厉害的动画电影,比如《冰雪奇缘》《超能陆战队》《疯狂动物城》。

    管理者的视角。

    卡特穆尔到迪斯尼以后,甚至都没有对创作团队裁员。人还是这些人,卡特穆尔的作用是改变人的工作方式。

    第一,卡特穆尔给所有人重新安排办公室,让主创人员和技术人员围绕一个中心聚在一起,确保经常一起交流。领导的办公室则是放在边上,因为领导不直接干预创作。

    第二,卡特穆尔改变了创作流程。以前迪斯尼的做法是:

    找人想故事的创意 → 领导认为创意过关 → 组织人员创作剧本 → 领导认可剧本 → 把剧本交付给导演拍摄

    现在卡特穆尔则是把整个过程交给一个编导团队。从最初的想法开始,拍什么和怎么拍全都由编导团队共同协商,领导不直接干涉。

    当然领导也不是什么都不管 —— 我们第一季说了,迪斯尼的领导可以决定创作团队的人选,可以任命关键时刻说了算的总导演和副导演,而且当然拥有最终拍板权。卡特穆尔的一个原则是作为领导不适合直接提创作意见,因为你不在第一线,可是你提出的想法又会被团队特别重视,搞不好就会造成误导。

    有意思的是卡特穆尔也喜欢口号,他甚至在公司墙上贴了不少口号,有些显然是激励管理层用的 ——

    * 要雇比你聪明的人

    * 早失败,多失败

    * 听每个人的想法

    * 直面问题

    * B级水平的工作对你的灵魂有害

    * 给优秀的人投资比给好想法投资更重要……

    迪斯尼有什么好作品,人们一定都会把功劳归于那些主创人员,不会像央视那样归功于领导。可是没有卡特穆尔这样的领导,迪斯尼也的确拍不出那么好的作品。

    由此得到

    * 领导精英团队并不是靠直接的命令和指挥,而是靠团队的自组织。

    * 自组织有三种途径:

    1. 靠原则,设定可执行的优先级;

    2. 用口号之类的“微信号”烘托一种行为规范;

    3. 放权,让专业人才自己决定做什么和怎么做。

    评论

    发挥主观能动性、团结如一人、集思广益、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不都是以前中国游击队的打法吗?游击队在战斗前后还要召集普通士兵开个“诸葛亮会”,这不就是美军的 AAR 和皮克斯的 BrainTrust meeting 吗?

    这本书说的团队文化是精英团队的文化。“精英”的意思可不见得就得是高学历高工资装备优良保障有力,精英的意思是你干的事儿有难度、很复杂,不能靠人多强攻,必须智取。

    游击队毫无疑问就是精英,而一切行动听指挥的正规军未必是。

    有没有精英,首先取决于你这个工作是什么性质。美国公司站在全球创新食物链的顶层,现在算是把这一套精英打法给发扬光大了。

    但是也取决于你想怎么干。现在我们中国崇尚的价值观,好像都不怎么在乎这种精英文化。比如主流媒体报道一个成功的团队,要不就是强调其中某个明星特别厉害,要不就是领导英明神武,而底下那些研究生和普通员工都被描写成吃苦耐劳的角色。我们很喜欢赞美“苦干”,那以前的“巧干”都哪去了呢?

    归根结底,一个团队之所以成功,一方面是领导干了什么 —— 另一方面,是领导*没干*什么。

     
    (文/匿名(若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核实发布者) / 非法信息举报 / 删稿)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昵称为 6653**** 发布的作品,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发布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154208694@qq.com删除,我们积极做(权利人与发布者之间的调停者)中立处理。郑重说明:不 违规举报 视为放弃权利,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有个别老鼠屎以营利为目的遇到侵权情况但不联系本站或自己发布违规信息然后直接向本站索取高额赔偿等情况,本站一概以诈骗报警处理,曾经有1例诈骗分子已经绳之以法,本站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若遇 违规举报 我们100%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
    0相关评论
     

    (c)2008-现在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