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西夏陵作为西夏王朝留存至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历史物质文化遗产,直接反映了西夏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情况,是11—13世纪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的产物,展示了中原与边疆多种民族文化以及中西文化尤其是丝路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是集人类文明多样性与独特性于一体的珍贵物质遗存,在世界文明史、墓葬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西夏陵 作者/供图
西夏陵研究成果丰硕
西夏陵考古始于1972年,共发掘7次,曾入选“中国20世纪100项重大考古发现”“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截至2024年,出版西夏陵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专著18部,发表论文140余篇,基本摸清了西夏陵分区、帝陵陵园布局、陪葬墓类型、墓葬形制、出土文物等情况。1972—1978年,宁夏博物馆首次对西夏陵区进行大规模考古调查,主要对8号、101号、108号陵墓进行了发掘,发表了8号、101号、108号墓发掘报告和《西夏陵墓出土残碑粹编》。1986—1987年,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陵区北部遗址进行了大规模发掘。《银川西夏陵区三号陵园东碑亭遗址发掘简报》《西夏陵园北端建筑遗址发掘简报》指出,三号陵东碑亭平面形制为方形,由夯土台基、圆形基址与踏道组成;北端建筑遗址是由外部夯土墙体围合而成的三进式院落。1990年、1991年,分别对陵区进行了调查与测绘,将西夏陵由南向北分为4区,重点对三号陵东、西碑亭,北端建筑遗址进行了发掘。《宁夏银川西夏陵区调查简报》公布了西夏陵及陪葬墓的分布、陵园性质与布局、陪葬墓性质、建筑遗址与遗物等。许成、杜玉冰《西夏陵——中国田野考古报告》和韩小忙《西夏王陵》披露了当时西夏陵考古的基本情况与认识。2000—2001年,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对3号陵地面建筑遗址进行了清理和发掘。《宁夏银川市西夏3号陵园遗址发掘简报》记录了当年对3号陵的三次考古发掘概况。《西夏三号陵——地面遗迹发掘报告》系统地总结了对三号陵地面遗迹进行的四次发掘情况,认为三号陵阙台、角阙、门阙、陵塔为圆形,在唐宋帝陵中首次出现。2007—2008年对6号陵地面建筑遗址进行了清理发掘。《西夏陵六号陵地面遗迹有重要发现》认为六号陵台为八角七层塔式建筑,陵主可能是夏崇宗乾顺。另外,《西夏三号陵——地面遗迹发掘报告》第一次指出六号陵献殿采用了减柱移柱技术。2013—2016年,调查陵区陪葬墓与防洪工程遗址,新发现防洪工程遗址32处。2024年,发掘2号陵西侧、Ⅱ区28号陪葬墓、Ⅲ区93号陪葬墓防洪墙。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西夏陵区管理处编《西夏六号陵》和《西夏文物·宁夏编》较全面地介绍了历次西夏陵考古与发掘的情况。《西夏陵陪葬墓的地球物理考古勘探研究》介绍了采用磁法、电磁法(GEM-2)、探地雷达等探寻西夏陵地下陪葬墓的空间分布信息。
西夏陵是中国陵寝规划在中古时期的开创变革,首创了在中轴线上设置建筑、陵园多进院落及无排水系统的有组织排水模式的先例。其陵寝制度、建筑布局、出土文物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历史见证,以实物展示了历史上中华民族在西北地区的交流、融合与发展。西夏陵本身形态体现了中国陵寝布局演变的中间状态,在中国陵园建筑中别具一格,如密檐式多层实心陵台等,在继承了中国传统陵寝制度与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周边民族与佛教文化、吐蕃文化、回鹘文化的因子,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和多元文化特征,是中华帝陵体系不可缺少的一环,是世界墓葬史上较为罕见的大型夯土帝陵,对阐释中国西北边疆地区的历史文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具有重要价值。
西夏文化体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西夏陵是西夏物质文明的集中体现,是西夏文化的物化展示。西夏文化是以唐宋文化为主体,吸收、融合了周边民族文化而形成的一种中国边疆文化,是中华文化在边疆地区的特殊反映,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它孕育、滋养、融入中华文化沃土之内的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既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的历史必然,又贡献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过程中的西夏样本。
西夏与西夏文化在边疆地区实现了经济、政治与文化上的局部统一,客观上结束了唐五代以来“河西走廊”群雄割据的战乱局面,把“丝绸之路”、贺兰山一带连成一体,完成了地方局部统一,为元代大一统奠定了基础。夏元之交,西夏成为青藏高原与草原文化、中原文化交流的纽带,最终为元代汉、藏、羌、回鹘、契丹、蒙古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筑中华民族共同体作出了突出贡献。
西夏文化是敦煌文化的组成部分,敦煌西夏石窟丰富了敦煌文化的内涵。同时,西夏文化既是丝绸之路上多民族与多元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产物,又进一步促进了当时丝路各族的民族与文化交流。西夏陵突出的多元文化交融共生的特征恰恰是这一历史进程的见证。西夏语作为仅有的4种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汉藏语系和13种体现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内容之一的少数民族语言,是研究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稀缺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语言学价值。另外,通过对西夏文本的译释,可以复原已经佚失的汉文本文献面貌,传承文脉,弥补部分珍贵历史文献佚失的缺憾。
加强西夏陵保护与研究
目前世界文化遗产中,墓葬类的只有两个:秦始皇陵(公元前1世纪)和明清皇家陵寝(14—19世纪)。西夏陵恰好处于中间(11—13世纪),是已经消失了的西夏文明的特殊见证,也是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农牧交错带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物证。它既是以宁夏平原为中心的中国西北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也以其独特性为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提供了绝佳的例证。因此,做好西夏陵的保护、研究、宣传工作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我们建议在继续完善西夏陵保护法规、规划与加大财力物力支持下,一是在加强地面遗迹保护的基础上,运用红外线、多频脉冲技术对地上、地下建筑进行立体扫描,建成全部建筑与文物的数字化档案,建立西夏陵立体全息数字模型与文物数字模型,博物馆引入多种数字设备,增强参观者与文物的交互性。建构西夏陵建筑的数字复原模型,使用MR设备,使游客在遗址现场能够感受到虚拟的历史原状。二是加强西夏陵的研究与宣传,使西夏陵“活起来”。西夏陵是人类文化遗产,西夏学是宁夏的文化名片,宁夏要借助申遗,让宁夏的文化名片“亮”起来。西夏陵作为可与敦煌石窟相媲美的历史文化遗迹,有深远的研究价值,但现在对西夏陵的研究、阐释及宣传还远远不足。迄今为止,9座帝陵、271座陪葬陵中仅7号陵墓主可以确定为仁宗仁孝外,其他墓主身份都尚未确定。因此,在保护第一的前提下,以申遗成功为契机,统筹当前保护与长远利用,深入挖掘西夏陵遗址文化价值,持续深入做好系统保护和研究阐释工作,充分发挥西夏陵在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让西夏陵成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
作者系宁夏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宁夏社会科学院图书资料中心编审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郭飞
新媒体编辑:崔岑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