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青年,不止是年龄,而是一种心境与精神。106年前,以青年为先锋的五四运动于民族危难之际爆发,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改变了中国、改变了世界。穿越世纪风云,一代代青年们在强国建设的征程上接续奋斗,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秉持着科学家精神笃行不怠。
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我们特推出“他们正年轻”系列稿件。面对青春困惑,看老一辈科学家如何做出人生的重大选择;面对科学难题,看青年科技工作者怎样勇攀高峰。
五四从未远离,青年永远在场。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106年前的今天,五四运动风雷乍起,一群青年在民族危亡的十字路口举起“民主”与“科学”的大旗,用呐喊与热血唤醒了一个时代;一群青年以实验室为阵地,以“求真”与“创新”为坐标,把“科学救国”镌刻进民族脊梁。他们,正年轻。
爱国是青春的底色,五四精神从未远离。它早已不只是历史课本上的名词,更是在每一个青年科技工作者身上生动体现的精神力量。回望百年风雷激荡,青年始终是推动时代前行的重要动力,而科学家群体,尤其青年科学家,正是这一精神在现实中最为鲜明的代言人。
爱国精神的现代形态
回望历史,爱国从来不是宏大叙事的空转,也不是仪式感的堆叠,而是嵌入现实选择中的理性坚持。青年科学家在面对出国还是归国、躺平还是奋斗、求稳还是冒险等人生岔口时,用行动回答:我所作的选择,是为了祖国。
77年前,爱国精神化身一纸漫画,道尽青年学者的热血初心。1948年,蒋锡夔在赴美留学前夕收到了同学的一幅漫画——漫画上郑重写着“REMEMBER THESE DAYS(记住这些日子)”。这幅如今静静收藏于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的手绘漫画,不只是友谊的纪念,更是一代青年对家国命运的深切关照。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1948年蒋锡夔留美前同学临别所赠。
图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1955年蒋锡夔冲破层层阻挠回到祖国,最终成为了新中国物理有机化学和有机氟化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没有在“走出去”的短暂荣耀中驻足不前,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带回来”的长远坐标。这份“回来”的决心,在友谊的漫画中早已坚定,是对民族复兴的执着回应,是五四精神在知识分子中的深沉回响。
爱国精神也曾融入一句赠言,令青年们心中燃起报国使命。作为国际顶尖的地球物理学专家,黄大年在祖国科研最需要的时候,放弃英国国籍与优厚待遇,将高端军事遥感科技带回中国。他曾在给本科同学的毕业赠言中写道:“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这不是简单的口号,而是他一生的行程规划表。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1971年黄昆和杨振宁在北大合影。
图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爱国精神还曾注入一封信笺,照现青年科学家信念的温度。1947年,三十出头的黄昆给当时仍在国外的杨振宁写信说:“中国有我们和没有我们,makes a difference(不一样)。”这句话如此简短、朴实,在今天听来却依旧震撼人心。五四赋予青年一个灵魂,而科学家精神赋予青年一个方向。黄昆这句话,正是他作为青年的灵魂与作为科学家的方向在交汇时,辉映出的动人光芒。
爱国,是在能拥有一切时,仍然愿意回归;是在个人前途可期时,把集体命运放在更高位置。在蒋锡夔、黄大年、黄昆的身上,我们没有看到漂泊他乡的无奈不甘,只看到了归心似箭的笃定;我们不只看到了爱国热情的闪耀瞬间,更看到了以报国为志的终身选择。这才是真正的现代爱国主义——始于一次抉择,终于一生实践。
这份信念并未成为过去式。今天,当面对制约我国工业发展的技术难关,当看到科研转化道路上的种种艰难,无数青年科研工作者仍在用心坚守。他们相信,只要自己还在岗位,中国就会不一样——这些青年“科学担当”,都在用行动回答那个古老又年轻的问题:“中国的明天,是否与你我有关?”
答案是肯定的,是自信的,是带有时代分量的“有我们,不一样”。
求实态度的精神续篇
科学不是飘在空中的乌托邦,它需要脚踏实地地步步丈量。科学进步,也从来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千万次实验失败后“再试一次”的坚韧之心,需要忘却眼前利害得失、笃信长期价值,把青春写进科研的时间轴,把理想沉淀在一次次“从零到一”的突破中。
在算法加速、热点频出、人们越来越习惯于即时反馈的今天,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显得弥足珍贵。相比快消费社会中短平快的“热度经济”,科学研究,尤其是基础研究,是一个异常漫长甚至孤独的系统工程,其最深刻的特质之一,就是“宁坐冷板凳,不可求快”。
黄大年曾经说过:“我没有敌人,也没有朋友,只有国家利益。”归国之后他不眠不休地投入工作,对每一个工作细节无比“较真儿”:设备采购必须提前调研、货比三家,PPT演示和演讲材料必须“无懈可击”。一代又一代科学家正是秉持着求真务实的探索精神,奠定了中华科技自立自强的坚实根基。
这份精神正是五四精神的另一重具体表达,这份精神也仍在当代青年科学家中间延续——在“天问一号”发射平台上,在“人造太阳”的磁场中,在量子通信实验室的深夜灯光下,年轻的科研人用数据、公式、算法和焊点,续写着属于自己的华彩篇章。
他们的名字或许还不被人熟知,但他们的付出终将拓宽国家科技能力的边界。在新时代的浪潮中,这种扎根现实、面向未来的科学家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底气所在,也是五四精神真正从历史走入生活,从理念融入现实的鲜活所在。
关键时刻的创新自觉
今天我们讲创新,不仅仅是追求新颖或技术突破,更是基于国家战略自觉的能力跃升。尤其是在当前全球科技竞争加剧、“卡脖子”技术问题凸显的背景下,科学创新已经不是学术圈内的技术议题,而是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的核心支点。
青年科学家的创新能力,不再只是看智商、看天赋,而是得看是否有勇气破旧框架,穿越路径依赖,打破既有模式。他们要敢于挑战前人,也要善于定义新问题;要既有技术理性,更有战略思维。关键技术的突破往往不是顺理成章,而是逆势突围。那些真正推动时代进步的创新,往往不是在资源充足、路径明晰的环境中诞生的,而是在任务艰巨、方向模糊、压力巨大的背景下挺身而出的结果。
五四精神的“科学”理想,在今天要体现为:不只是知识的积累者,更是范式的更新者;不只是被动学习者,更是路径重构者。只有在这个层面,科学家群体才真正成为五四精神的继续书写者。
代际传承的精神接力
百年前,五四青年以笔为剑,唤醒民族意识;百年后,青年科学家以“真理”为旗,在科技战场披荆斩棘。
五四运动是一代青年的觉醒,但五四精神从不是某一代人独有的品质。我们不以年龄论资格,但以精神定归属。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战场,而五四精神的坐标始终如一。五四不是一代人的“专利”,而是每代人的“接力”。
事实证明,五四精神与科学家精神高度同构。爱国情怀、求真务实、理性精神、集体主义、历史使命感,这正是每一代科学青年都在自觉或不自觉中成为五四精神继承者与践行者的原因。
今天的中国,已成为全球研发投入第二大国:科技人力资源超过1.2亿,中国内地的“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占比达到20.4%。今天的中国青年,也已经成为全球科技发展最重要的力量之一:截至2023年,中国全时研发人员超过724万人年,居世界首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参研人员中45岁以下占比超过80%。这些数字的背后,是一股不可忽视的青春力量,也是五四精神最具说服力的现实当量。
未来已来,挑战依然艰巨。芯片短板尚待攻克,人工智能仍需深耕突破,核心科技依旧存在“卡脖子”隐忧。但值得欣慰的是,中国从不缺奋战的青年,也从不缺坚定的信仰。
当你看到“中国天眼”正望向星空,当你看到大学的深夜仍然不熄的实验室,当你看到高考志愿书上的“材料物理”“数学与应用数学”……你会知道,科学家精神从未远去,它散发着熠熠光彩,一直年轻。
今天,五四精神仍是我们精神的灯塔,而科学家精神,正是这束灯光最闪耀的色彩。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里一件件藏品,都在向我们反复强调:青春不仅代表人的生理年龄,也代表人的精神信仰;奋斗不止于某一个生命的阶段,更是终身的姿态;祖国的前途,并不在遥不可及的未来,而在我们每一个青年的脚下。
在这个五四青年节,向每一位坚守科研岗位的青年致敬!你们的实验服,是这个时代最美的青春制服;你们的答辩申请,是这个时代最硬核的青春宣言!
愿今日之青年,以报国为信仰,以科学为志业,用双手雕刻时代的模样;愿五四精神代代赓续,愿科学精神血脉相承。我们相信,当下每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坚持,终将汇聚成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五四精神从未远去,科学家精神正青春!
作者|桂有鱼 资深科技自媒体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