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晒展免费版

    手机WAP版

    手机也能找商机,信息同步6大终端平台!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热点新闻 » 正文

    关于文学述评的思考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2-28 13:19:57   浏览次数:1  发布人:2c36****  IP:124.223.189***  评论:0
    导读

    忽然意识到,文学述评这类文章,近年来渐渐稀少了、衰微了。既往几十年,每到岁尾年头,文学述评会蜂拥而出,读者也会先睹为快。现在这样的“部署”不多了,有的甚而没有了。譬如,《小说评论》过去每年的第一、二期,总会推出“小说形势分析”栏目,发表四五篇以上关于长篇、中篇、短篇小说的年度述评文章。现在这个栏目还有,但文章数量锐减。衰微的背后我也是一个年度述评的写作者,从2006年到2023年,撰写了17个年头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忽然意识到,文学述评这类文章,近年来渐渐稀少了、衰微了。既往几十年,每到岁尾年头,文学述评会蜂拥而出,读者也会先睹为快。现在这样的“部署”不多了,有的甚而没有了。譬如,《小说评论》过去每年的第一、二期,总会推出“小说形势分析”栏目,发表四五篇以上关于长篇、中篇、短篇小说的年度述评文章。现在这个栏目还有,但文章数量锐减。

    衰微的背后

    我也是一个年度述评的写作者,从2006年到2023年,撰写了17个年头的短篇小说年度述评。既有一些感悟、经验,更有诸多教训、反思。深感文学述评要写好、写下去,绝非易事。当下文学述评之所以由盛而衰、难以为继,有着复杂的社会、文化、文学原因,但主要的原因有两个方面。

    褒扬式述评使文学述评的写作难以持续。传统的文学理论思想认为,社会与文学总是不断进步、发展的。因此文学批评要以肯定的、褒扬的基调去展示和评价文学。这种批评宗旨又深刻地影响着文学述评的写作。譬如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揭示文学同社会的依存关系,以及文学的规律与价值。譬如从文学的角度去观察创作,阐释文学在内容、形式上的不断突破、超越,等等。文学述评要实现可持续写作,就要回到文学现实,回到实事求是的年鉴写作规则上来。

    以“问题论”为主旨的学术性述评写作,则缺乏应有的文学“生态”和空间。肖东发在《年鉴学》中多次提到“年鉴具有学术价值”,所谓文学述评的学术性,就是指批评家要客观、准确地把握某个年度的文学现实状况,揭示出存在的深层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并旗帜鲜明地体现在年度述评中。这样的文学述评不能说没有,但却很少。当下的文学创作存在诸多问题,如怎样实现文学的现代转型,如何打破作家思想、艺术观念上的固化等,但这些文学的重要问题很难进入文学述评中。年度述评的写作,需要批评家持续不断地关注某种文体的发展、变化,抓住其中的新现象、新问题,及时体现在自己的文章中,给作家、读者以启迪、影响,并作为文学史料传诸后世。

    年鉴学的学术要求

    年鉴学明确提出:专论文章须有现实性、历史性、学术性。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的年度述评成倍增长,其中确有许多篇章是具有学术品格的。但也要看到,近年来的文学述评不仅数量在减少,质量也在下滑。此情此景,不禁使人油然想到,现代、当代文学史上,那些文学述评的典范性作品。

    1935—1936年,中国文化出版界发生了一件开创性大事,就是上海良友出版公司出版了赵家璧主编的一套十册的《中国新文学大系》,由著名作家、评论家、编辑家编选并撰写导言。作品的编选时限是1917—1926年,中国新文学的第一个十年。可以说,这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十年年鉴。

    《中国新文学大系》中最突出、最“亮眼”的是由蔡元培、胡适、郑振铎等撰写的各分册的序言与导论。而《现代小说导论》三篇又是学界研究、论说最多的。三篇导论正是年鉴学中所说的年度述评、十年的年度述评。撰写者当时也许并没有自觉的年鉴学意识,但他们以自己的现代思想、高远眼光、严谨治学,赋予了导论浓郁的现实性、历史性、学术性内涵与品格。

    茅盾撰写的《现代小说导论(一)》是文学研究会的十年概括。他阐述这一文学社团成立、发展历程,以及团体宣言等。简洁地描述了重要作家如冰心、叶绍钧、王统照、落花生、朱自清、徐志摩、郑振铎等的创作及作品,论述了作家们共同的创作倾向:“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这一概括是精准的。他还尖锐指出了这一流派创作中存在的雷同化、个人化、观念化等种种现象。茅盾作为文学研究会的重要成员,坦率指出本社团创作中的缺点、问题,显示了一个作家的人格境界与宽广胸怀。同时,他既是作家又是批评家,对作家作品的分析、评价,也是敏锐、精当而鲜活的。

    鲁迅撰写的《现代小说导论(二)》,论述的是浅草社、沉钟社、莽原社、狂飙社等文学社团的演变以及作家作品。显然比(一)(三)两篇导论的头绪要纷杂,作家作品也更多样,但论者的述评简练而清晰。鲁迅论述了从“文学改良”到“文学革命”,从文言到白话的转变历程,客观讲述了《新青年》发表自己的《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的情形,以及在青年读者中的强烈反响。鲁迅用简练、诗意的语言,对这些社团中的代表作家与作品作了点评。他在作家作品论述中,还提出了一些文学理论问题,如“乡土文学”“问题小说”等,启迪着人们的思考、探究。他的述评有着鲜明的个人色彩,对流派、作家、作品,其褒贬好恶,都蕴含在幽默而节制的述评语言中。

    郑振铎撰写的《现代小说导论(三)》,评述的是创造社的创作状况。他从引进、借鉴西方现代文学,讲到中国新文学的兴起、发展,又论述了新文学运动中的两种流派和思潮,即“人生派”和“艺术派”。并进一步提出:“在五四运动以后,浪漫主义的风潮的确有点风靡全国青年的形势”,而创造社正是这一文学风潮的产物。这一梳理和论述是高屋建瓴的。他还辨析了创造社并不是消极的“艺术派”,创造社的浪漫主义中蕴含着“反抗精神”和“破坏情绪”,是一种“革命的浪漫主义”。在这一理论背景下,他对郭沫若、郁达夫等的创作与作品作出了精辟论述。

    文学述评要有宏观的理论概括,有明确的问题意识,有严谨的学术态度,还可以有独特的个人色彩,这就是鲁迅、茅盾、郑振铎留给我们的遗产和经验。

    从中国当代文学史料中,也可以看到一些零散的关于各文学门类的年度述评。而茅盾1960年的两篇文学述评,是特别而罕见的优秀之作。

    为了撰写《六〇年少年儿童文学漫谈》,茅盾借阅了1960年和1961年5月前出版的北京、上海两家少儿社出版的读物,还有全国各地出版的29种儿童文学杂志。他从内容上把书籍分成12种类型,把杂志中的作品按体裁分成8种类型,进行了详细梳理和评述。他做的是一种文献整理和研究工作,有着很强的文献价值。他没有回避儿童文学领域的文艺论争与创作状况,认为:“1960年是少年儿童文学理论斗争最热烈的一年”,“也是少年儿童文学创作歉收的一年”。他在阅读了大量儿童文学作品之后,得出这样的结论:“故事公式化,人物概念化,语言干巴巴。”如此尖锐地批评文学创作中存在的问题,是需要一种艺术勇气的。

    《一九六〇年短篇小说漫评》中,茅盾集中在人物塑造问题上展开论述。这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文学中的一个重大问题,论者有着丰富的创作经验与理论修养,使他在论述中游刃有余。他谈到这一年的众多作家作品,对这些后来成为经典作品的短篇小说,他给予充分的解读、好评,但对一些有缺点的作品,也给以坦率的批评。他主要谈人物塑造,但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又谈到创作中的取材、结构、语言、风格等。还多用交叉比较的方法,进行艺术上的对比。在肯定成就的同时,还着重指出了四个方面的缺点,如讽刺和幽默短篇“较少”,文学语言中的“败笔”现象等。透过茅盾这篇年度述评,当时乃至后世的读者,尽可窥见短篇小说的年度概貌、艺术特色以及存在的问题。

    探索的甘苦

    短篇小说是一种迷人的文学文体,我与它有缘。20世纪70年代,我凭着一股热情开始创作,虽未能成功,但却走进了它单纯而复杂多变的内在世界。80年代之后,我先后进入市、省两家文学刊物当编辑,阅读、编发过的短篇小说有数千篇。90年代末期,我转向评论专业写作,研究的题目主要集中在短篇小说文体上。2006年开始撰写短篇小说年度述评,年复一年,陆续发表,其中有两篇收入《中国当代文学年鉴》,一篇收入《中国文学年鉴》。写一篇年度述评,要浏览几百篇作品,精读几十个选篇。还要研究相关的社会、文化、文学等问题,才有可能进入写作。它比一般的文学评论难度更大,要求更多。

    在初期的短篇小说年度述评写作中,我与大多数批评家一样,总是重点观察这一文体在思想、内容、形式上的突破、创新,给优秀作家作品以充分的解析、评价。但这样写了数年之后,渐渐觉得“理屈词穷”了。因为20世纪90年代之后,短篇小说虽在取材、技巧、风格上有所扩展,并涌现了一些新的青年作家;但在总体趋势上处于边缘、下滑态势,思想上不够开放、艺术上少有创新。看到更多的是不足、局限、问题。批评家怎么能一味地说空话、假话呢?我在述评中也提出一些问题,但只是避重就轻,浅尝辄止。当然,关于短篇小说的艺术规律与形式,尚有很大空间可谈。

    关于文学年鉴,何西来说过一段很中肯的话:“年鉴带有史鉴的性质,但它到底能不能起到‘鉴往知今’‘垂鉴后世’的作用,却首先要看是否确切地勾勒出这一年文学研究的发展轨迹,材料是否翔实,描述是否客观,判断是否准确。”这就是说,作为年鉴的述评,它有着鉴往、知今、垂世的多重作用,不能戴着有色眼镜去观察、研究文学;它要努力做到客观、理性,勇于揭示、提出问题。这样的年度述评才是合格的、有价值的。

    2015年之后,我的年度述评发生了一些变化,即强化了“问题意识”。不仅从当下社会和文学中发现一些突出的重要问题,而且对当下作家作品也采取了“坏处说坏、好处说好”的评论方法。我近年来的述评文章,受到了一些编辑、批评家的认同与好评,但在读者群中是寂寞的。因此,怎样写出全面、深入、新颖而又雅俗共赏的文学述评,是我正在苦思、探寻的问题。

    作者系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家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杨阳

    新媒体编辑:苏威豪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

    点个“在看”不失联


     
    (文/匿名(若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核实发布者) / 非法信息举报 / 删稿)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昵称为 2c36**** 发布的作品,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发布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154208694@qq.com删除,我们积极做(权利人与发布者之间的调停者)中立处理。郑重说明:不 违规举报 视为放弃权利,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有个别老鼠屎以营利为目的遇到侵权情况但不联系本站或自己发布违规信息然后直接向本站索取高额赔偿等情况,本站一概以诈骗报警处理,曾经有1例诈骗分子已经绳之以法,本站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若遇 违规举报 我们100%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
    0相关评论
     

    (c)2008-现在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