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晒展免费版

    手机WAP版

    手机也能找商机,信息同步6大终端平台!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热点新闻 » 正文

    星空夜话丨“严父慈母”和“严母慈父”,哪种组合对孩子更好?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2-13 22:26:36   浏览次数:1  发布人:960b****  IP:124.223.189***  评论:0
    导读

    最近,一个朋友和我聊起了教育儿子的困惑。平时在家,儿子想做什么,想吃什么,她都很少管,更别说和儿子大声说话。可老公不同,一看儿子哪里不顺眼,就劈头盖脸说个不停,好几次都把儿子说急了,说哭了。每当看到这样的场景,朋友总会出面“护短”,习惯性跟儿子说,“没事,别哭,别理你爸爸。”在她看来,自己心疼儿子,不想父子关系变得那么僵。但自从儿子上初二,她渐渐发现儿子变了。不愿和爸爸亲近,跟她也没什么话说,整天


    最近,一个朋友和我聊起了教育儿子的困惑。

    平时在家,儿子想做什么,想吃什么,她都很少管,更别说和儿子大声说话。

    可老公不同,一看儿子哪里不顺眼,就劈头盖脸说个不停,好几次都把儿子说急了,说哭了。

    每当看到这样的场景,朋友总会出面“护短”,习惯性跟儿子说,“没事,别哭,别理你爸爸。”

    在她看来,自己心疼儿子,不想父子关系变得那么僵。

    但自从儿子上初二,她渐渐发现儿子变了。

    不愿和爸爸亲近,跟她也没什么话说,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俨然成了一个“自闭少年”。

    老公骂也骂了,她劝也劝了,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都说孩子的问题,是父母的教育出了错,难道我和老公的做法不对吗?”朋友苦恼地说。

    听完她的分享,我确实想到如今大部分家庭父母的教育组合,要么是“严父慈母”,要么是相反的“严母慈父”。

    认真深究,不难发现这不同组合存在的弊端,今天想借这个机会,和大家一起探讨分享。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爸爸太凶妈妈太柔”,孩子成长隐患多

    《心理访谈》来过一对父母,典型的“严父慈母”。

    生活上,爸爸嫌妈妈对儿子过于溺爱,什么事情都顺着儿子。

    妈妈则觉得爸爸太严厉,常常为一点小事就唠叨个没完。

    比如一家人吃饺子,儿子醋倒多了,爸爸一定会说上一句“哇,倒那么多醋干嘛,你能吃掉?”

    看到儿子吃着吃着趴在饭桌上,爸爸看不过眼,立即出声指责:“呀,就不能起来?”

    吃饭那一小会工夫,爸爸总能找到机会不停数落儿子。

    这不仅让儿子听了心烦,连妈妈都觉得爸爸过分吹毛求疵。

    然而在爸爸的角度,自己的严格要求是为儿子好,总是惯着儿子什么事情都做不好。

    他发现,儿子只要和自己待在一起,做什么事情都井井有条,不需要过分提醒。

    单独和妈妈在一起,儿子就像变了个人似的,懒散、依赖性强,喜欢把自己搞得邋里邋遢的。

    刚开始妈妈还强调,儿子在爸爸面前很拘谨,唯唯诺诺,但后来她也意识到:

    儿子的乖巧是对爸爸的敷衍,对自己却越来越任性、随意,根本说不动儿子做任何事情。

    事实上,这是大部分“严父慈母”家庭存在的问题。

    传统观念中,大家总习惯父亲要严肃、权威,更铁面无私一些;母亲则温柔、示弱,给足孩子关爱和包容。

    出发点没错,只是在孩子看来,这种“一冷一热”的教育模式,令人难受、憋屈。

    试想一下,已经懂事明理的孩子,会如何解读爸爸的严和妈妈的慈?

    爸爸对我这么凶,要求这么高,一定是觉得我做得不够好,我怎么做都达不到他的预期。

    妈妈什么事情都顺着我,我想干嘛就干嘛,她一定不会有意见。

    长期在“严父慈母”模式下成长的孩子,很容易被爸爸的权威感所伤,不敢直面问题。

    另一方面,妈妈的溺爱、包庇,只会让他学会逃避问题,很难独立、自主、自强。

    “爸爸缺位妈妈越位”,只会让孩子错位

    既然“严父慈母”容易养出问题孩子,那是不是“严母慈父”的组合才好?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沃建中教授表示: 如今大家看到的“严母慈父”越来越多,主要和很多爸爸忙于工作,无暇管教孩子有关。

    妈妈之所以会变成“严母”,是因为多数家庭教育、抚养下一代的任务落到了母亲肩上,女性不得不板起面孔管教孩子。

    至于“慈父”,一方面是爸爸没时间管孩子,在妈妈责骂时心疼孩子;另一方面是男性勇敢、独当一面的精神削弱了。

    而这,并不是好现象。

    家庭治疗大师卡尔·惠特克在畅销书《热锅上的家庭》中分享了自己跟进的个案。

    其中的布莱斯先生,因为工作的缘故,经常缺席孩子的重要时刻,回到家也很少过问孩子的教育。

    在他看来,自己只负责赚钱养家就好,没必要发表太多自己的想法。

    至于布莱斯太太,无奈之下只好独自承担管教三个孩子的重任,久而久之,她内心积累了大量不满。

    因为个性强势的缘故,不管遇到什么问题,她都习惯“甩锅”到孩子和丈夫身上。

    一边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缺席型爸爸”,一边是喜欢管孩子的“强势型妈妈”。

    结果大女儿一到青春期,完全失控,不仅和妈妈的关系越来越紧张,还总是滥交损友。

    就连二儿子都觉得在这样的家庭里生活很不自在,容易恐慌又痛苦。

    教育孩子,不是说妈妈严一点,爸爸松一点就能解决问题。

    如果本该温情、柔软的妈妈太过简单粗暴,本该挑起教育重任的爸爸习惯逃避、坐视不管。

    那么孩子就很难找准自己的定位和方向。

    父母没有正视自己的教育,摆好自己的位置,根本无法谈教育,更不用说给孩子正确的指引。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好的教育,一定是父母严慈相济

    心理学专家李子勋曾在节目中拿“酸”和“碱”打比喻。

    把妈妈的教育当成“酸”,爸爸的教育当成“碱”,这一酸一碱控制好剂量,同时倒进一个杯子里,最后水还是可以达到一个平衡状态。

    而加了酸和碱的水,成分多了一个很重要的物质,就是盐。

    换句话说,任何一方的“严”和“慈”,只要把握好教育的度,都能成为孩子成长的养分。

    “严”,不是一言堂,只许父母有要求,不准孩子做这做那。

    而是有明确的教育立场和规矩,让孩子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慈”,不是听之任之,宠溺妥协。

    而是态度和善,耐心温柔,给孩子足够的爱和关怀,允许他拥有自由成长的空间。

    分享一个我看到特别惊艳的教育。

    那次隔壁班一位初二的男生因为琐事和同学有口角,差点打了起来,被学校请来了家长。

    结果他爸爸妈妈都来了。

    妈妈一来就有点严肃,了解了情况之后轻声细语地跟班主任说: “老师实在对不起,这是我们做父母的没管教好,是我们的责任。 既然孩子做得不对,该道歉的就道歉,该惩罚的就惩罚,我们没意见。 ”

    很少听到一位妈妈这么理性,不盲目“护短”,而是把惩戒权完全交给老师。

    当然,妈妈这番话多少让孩子脸上有点挂不住,看到孩子脸一沉,身边的爸爸立刻出来打圆场: “老师,让我和孩子单独先聊一下吧。 ”

    说完,爸爸就把孩子带出了办公室,站在一个没人的地方沟通了十几分钟。

    虽然听不见他们父子俩说什么,但男孩回来后,脸上缓和了许多,主动走到同学面前说了一句,“对不起,我不该这么冲动。”

    整个过程,不到半小时就解决了,而且效果远超每个老师所想。

    做老师这么多年,我接触不少家庭,最深刻的感受就是: 妈妈和爸爸在教育孩子时的态度和立场,决定着一个孩子的走向。

    有人唱红脸,有人唱白脸,这不是问题。

    只要父母根据孩子的个性,采取恰当的教育方式,严慈相济,宽严有度,互相弥补,互相配合,在爱和管教这两件事情上把握好尺度,共同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

    这样教出来的孩子,差不到哪里去。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教育孩子,从来没有确切的定律,也不存在哪一种模式最适合孩子的成长。

    我们身为父母,最重要的是用心陪伴孩子,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用智慧去给孩子最好的养分。

    相信这么做,孩子一定能感受到父母的良苦用心,自觉、自律规范自己,一步步走向正确的道路上,不偏不倚。

    与大家共勉。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来源/新东方家庭教育

    图片/摄图网

    编辑/刘世康

    审签/明芳

    监制/乔虹


     
    (文/匿名(若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核实发布者) / 非法信息举报 / 删稿)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昵称为 960b**** 发布的作品,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发布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154208694@qq.com删除,我们积极做(权利人与发布者之间的调停者)中立处理。郑重说明:不 违规举报 视为放弃权利,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有个别老鼠屎以营利为目的遇到侵权情况但不联系本站或自己发布违规信息然后直接向本站索取高额赔偿等情况,本站一概以诈骗报警处理,曾经有1例诈骗分子已经绳之以法,本站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若遇 违规举报 我们100%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
    0相关评论
     

    (c)2008-现在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