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语文课标中说:“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村居》这首诗以极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深受学生的喜爱。
今天我在二(5)班执教了一节诵读课《村居》,我主要采用了“以读代讲,以疑促思”的教学思路。引入课题后,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了古诗,同桌互学了生字之后,就让学生谈谈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一句,并说说为什么?有的学生说喜欢“忙趁东风放纸鸢”一句,这是意料之中的,因为近几天说道要去放风筝,学生兴趣浓厚,毕竟孩子们爱放风筝嘛。也有学生说喜欢“草长莺飞二月天”一句,也不足为怪,草啊,莺啊,都是春天里美丽的景物。突然,一个学生说喜欢“拂堤杨柳醉春烟”一句,问他为什么,他却答不上来。于是,我引导他联系旧知,问:“这句诗和学过的哪首诗描写的同是春天的景物?”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咏柳》。”我不失时机地说:“《咏柳》写出了柳树之绿,这句诗写出了柳树的什么?”“柳树醉了。”“柳树为什么会醉呢?”“因为它陶醉在春天的美景里了。”“你能展开想象的翅膀,描绘一下春天的美景吗?”顿时,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起来,学生的潜能被激发了,学生对春天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为了本堂课的教学顺势而导,突出学生读的主导性,我教学时采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古诗,如慢读、快速、快慢结合读、分组比赛读、表演读等,形式新颖。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验角色,不知不觉地融入了诗歌的整体意境。在悠扬空灵的音乐中,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写诗中所展现的景象。学生个个文思如涌,妙笔如花,从而提高了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拓展环节,我引入《宿新市徐公店》,放手让学生运用课上学到的方法分析诗歌,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在课的结束前我布置了学生对今天学的《村居》进行古诗配画,不足之处是个别学生在课堂上有些浮躁,需要组织纪律,在表演中个别学生没有读出诗的韵味。
可见,教师在课堂上若针对学生薄弱地方因材施教,凸显学生读的重要性,抓住学生一些稍纵即逝的感受,及时诱导学生放飞思维的空间,课堂将会焕发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