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PD)是一种与年龄密切相关的疾病,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PD患病率在全球呈现显著增高态势。但到目前为止,PD的病因尚未明确,现有的治疗方法及手段也具有其局限性及副作用。本文综述了PD在病因、发病机制、非运动症状及治疗领域的研究进展,以期为PD的机制探索和个体化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帕金森病(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以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等运动症状和嗅觉障碍、睡眠障碍、心血管功能异常、顽固性便秘等非运动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PD是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率逐年增长,预计到2030年我国PD患病人数将达494万,约占全球半数,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PD的主要病理特征是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选择性死亡及残存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内形成路易小体,后者主要成分是alpha-突触核蛋白、泛素、神经丝蛋白等。但到目前为止,PD的病因尚未明确,现有的治疗方法及手段也具有其局限性及副作用。本文将从P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非运动症状和治疗等3个方面,对目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PD的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年龄老化、环境因素以及基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有关[1-2]。而具体发病机制与蛋白质异常聚集、线粒体功能障碍、炎症等因素有关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PD全人群患病率约为0.3%,其中,65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为1%~2%,而85岁以上人群则为3%~5%[3]。虽然大多数的PD病人属于散发型,但是仍有10%~15%的病人属于遗传型。已经有19个致病基因被证实与PD相关,它们在表型、致病年龄和遗传方式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4]。除了致病突变,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也证实这些基因,如编码alpha-突触核蛋白(SNCA)基因、微管相关蛋白tau(MAPT)基因、富亮氨酸重复激酶2(LRRK2)基因、葡萄糖神经酰胺酶β(GBA)基因的常见遗传变异,也能够增加PD的易感性[5]。
同时,大量研究报道证实,环境中的多种因素,如农药、铁离子、锰离子等与PD的发病相关。除草剂、杀虫剂等能够显著增加PD的患病风险,而经典的制备PD动物模型的神经毒素1-甲基-4-苯基-1, 2, 3, 6-四氢吡啶(MPTP),正是除草剂的主要成分之一[6]。此外,金属离子铁也被证实能够增加PD的发病风险,流行病学证据已显示职业性接触或摄入高铁均能增加PD发病风险[7-8]。前瞻性研究结果也表明,食物中摄入的非血红蛋白铁可以导致PD的发病风险增加30%[9]。铁在黑质区的选择性聚集也是诱导PD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尸检报告指出,PD病人黑质致密部残存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内有铁沉积[10-11]。经颅彩色超声报告也指出,PD病人脑内黑质区铁水平的增高要明显早于其临床症状的出现[12-13]。异常聚集的铁不但可以通过Fenton反应进一步生成羟自由基(OH·),诱导神经元损伤,还能够直接与alpha-突触核蛋白结合,促进其聚集[14-15]。同时,金属离子锰、镁、铜、锌等亦被证实参与了PD的发病过程[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