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从进入律师行业,到现在已经28年时间了。从我的经历来看,似乎每隔一段时间都会经历一次跃迁。这种跃迁无论是职务、工作,还是业务层面,都是如此。这个时间段,有时候是六七年,有时候是十年左右。
那种感觉很不好,好像天天忙忙碌碌,别人看上去很充实,很有意义。但自己清楚,一到夜深人静或者单独闲下来,会有一种惶恐感、危机感笼罩着自己。
有时候自己会思考自己现在所做的一切的价值,有时候会对未来充满迷茫或者无力感。似乎是这么一种感觉,好像是眼前的事情都像三个手指捏田螺,又好像是马上就要来一种什么力量要过来将田螺抢走,又或者其他什么不知名的危险可能就会降临。
在业务上,这种危机感尤为明显。要么是开辟一个全新的领域,要么是采用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比如从提成制转向一体化管理,要么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某种突破。
总的来说,好像我总是很难在一种稳定状态中停留太久,因为环境和需求始终在变化,变化驱动着成长和跃迁。观察和交流让我感觉,并不是我一个人具有这种感觉。
这种现象也体现在服务客户的过程中。刚开始,当我们用高于一般律师或律所的方式提供服务时,客户往往会觉得新颖,甚至惊喜。但这种“新鲜感”是有限的,随着服务的深入和时间的推移,客户会逐渐习惯于我们的高标准,甚至认为这本就是理所当然的。
等到“习惯”形成,他们可能会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期待我们在服务内容和质量上再次突破。这实际上是客户需求不断升级的一种表现。
类似的规律也适用于律师个人成长。从实习阶段开始,律师们逐步熟悉法律业务的操作规程和庭审流程,积累人脉,提升技能。可当能力达到某一水平后,往往会遇到瓶颈。这种瓶颈可能是技能上的“用尽”、职业规划上的困惑,也可能是外部资源与个人能力的脱节。
我不禁思考,这是否可以看作一种“边际效应递减”?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一现象有它的合理性。人类对外界刺激有适应性,越是重复的体验,带来的效益就越小。而在行为学中,这种“递减”更多是内外双向作用的结果。外部来看,无论是客户需求还是市场竞争,都会提出新的挑战;内部来看,律师个人也会因追求更高的目标或遇到更大阻碍,而迫切需要新的突破。
这背后,反映的是一种发展规律:世界本应处于持续变化中,“日日新、又日新”,方为事物的自然路径。无论是个体还是组织,保持活力的关键就在于识别这种递减效应,并将其转化为进步的动力。
对于律师个人来说,应对瓶颈的方法之一是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方向。在熟练完成基础业务后,可以尝试在横向拓展与纵向深耕之间找到平衡。比如,熟悉房地产法律的律师,可以进一步向城市更新项目拓展,或涉足与金融结合的法律服务领域,或者实现担保物权代理。
有意识地改变、提升自己的认知,学习引入新的思维方式,尝试将原有的知识结构知识储备揉碎,结合新思维、新方法、新知识新理论,重构自己的世界观。采用新技术、新组合,改变自己的操作模式,行事方式,从不断探索中获取对市场对事对人对团队的新的掌控感。
对律所而言,应对客户需求“习惯化”的办法,是通过服务创新重新赢得客户的关注。客户的期望是动态变化的,我们的服务标准也不能一成不变。主动挖掘客户的潜在需求,提前布局新兴领域,甚至通过技术手段提高服务效率,都是值得尝试的方向。
此外,律所管理也需要周期性创新。无论是组织模式的调整,还是业务结构的优化,都需要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演进。一体化管理的优势在于统一资源与效率,但如何在稳定的架构中保持灵活性与创新能力,也是我们需要长期思考的问题。
这种“跃迁—适应—瓶颈—再跃迁”的循环,并不可怕。相反,它是一种自然规律。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在递减效应中找到新的增长点,在变化中主动调整方向。对个人来说,进步不仅是职业发展的必然,也是生活中的核心驱动力;对律所而言,变革和创新则是保持竞争力的唯一出路。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中,唯有不断适应、突破与进步,才能真正保持长久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