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晒展免费版

    手机WAP版

    手机也能找商机,信息同步6大终端平台!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热点新闻 » 正文

    《逸周书·命训解第二》:天道三、大命六极与帝王之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1-06 20:55:52   浏览次数:9  发布人:953f****  IP:124.223.189***  评论:0
    导读

    本文为《逸周书》解读系列 第 2 篇。《命训解》篇幅较长,表达结构相对清晰,但是,因为其中出现了很多特有概念,不能按照古文中的字意去解释,以至于一千多年的经学家都无法正确解读。比如,文中的“命”、“极”、“丑”等概念,不能完全按照古文释义去按图索骥,这些字都是作者借以表示某种特定的概念。下面,我就会利用分段法,将整篇文章解析为若干个段落,然后对每个段落所表达的意思进行分析释义,从而揭示出《命训解》

    本文为《逸周书》解读系列 第 2 篇。

    《命训解》篇幅较长,表达结构相对清晰,但是,因为其中出现了很多特有概念,不能按照古文中的字意去解释,以至于一千多年的经学家都无法正确解读。

    比如,文中的“命”、“极”、“丑”等概念,不能完全按照古文释义去按图索骥,这些字都是作者借以表示某种特定的概念。

    下面,我就会利用分段法,将整篇文章解析为若干个段落,然后对每个段落所表达的意思进行分析释义,从而揭示出《命训解》作者在全文中想要表达的观点。

    原文分段解析

    【题解】

    “命训”这两个字,从字面意思来讲,是指对“命”这个概念进行阐释。

    然而,“命”这个字,在古文当中的意思比较模糊,以至于现代词典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解释。

    单纯看这个题目,我们无法知道作者到底想要表达什么,但是通过解读全文就会知道,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两个概念,即“大命”和“小命”。

    所以,想要理解什么是“命”,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大命”,什么是“小命”。

    《逸周书》抱经堂丛书本 书影

    ||第一段[原文]

    解析:

    天生民而成大命,命司德政之以祸福,立明王以顺之,曰:大命有常,小命日成。

    这一段提出了“命”这一概念,本文题曰《命训》,旨在解释“命”这一概念,从而提出某种政治性的指导思想,这个东西说白了,其实就是所谓的“帝王之术”。

    所以,搞不清楚“命”这个概念,后面的正文部分就会越读越模糊。而这段话,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参考,可以方便我们进一步理解“命”的属性问题。

    首先,“命”来自于天,而古文中的“命”也多指天命。其次,“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即“司德政”。最后,命又可以分为“大命”和“小命”,而“大命”有一个属性叫“常”,“小命”有一个属性叫“成”。

    根据以上三点,再加上正文当中的内容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础的结论:

    这里的“命”是天生之“命”,我们不需要对它做出确切的翻译解释,这只是文中的一个概念,我们大致可以把它理解为“天道”、“自然”之类的。

    而“大命”指的是天命,古人笃信天命,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我们不能以现代人的观点去否定古文的含义。如果强制翻译,这里的天命,大概可以翻译为“天道的权力与责任”或“天道的使命”。

    “小命”指的是人命,具体的来讲,指的是帝王之术的学习者,本篇文章的阅读者。相传《命训》为周文王所作,那么,文中的“小命”指的就是历代周王之命,如果强制的翻译,可以理解为“历代周王的权力与责任”或“使命”。

    释义:

    这段话是说:天生万民的同时,天就被赋予了一种使命,也就是大命。大命将统御百姓的使命赋予明王,明王便有了统御百姓的使命,也就是小命。

    大命(天道)掌管德、政,以德、政赐予百姓福与祸,而明王就是德、政的具体执行者。大命是天授,万世而不易,而小命则需要自己经营才能“成”,即运用正确的方法才能统御万民。

    (注意,这里的德、政,不能简单的理解为道德和政治,这同样是两种特有的概念,德指的是人性方面,政指的是制度、礼教方面,二者合一就是治国之道。)

    ||第二段[原文]

    成则敬,有常则广,广以敬命,则度至于极。[注:极之一]

    夫司德司义,而赐之福禄。福禄在人,能无惩乎?若惩而悔过,则度之于极。[注:极之二]

    夫或司不义,而降之祸。在人,能无惩乎?若惩而悔过,则度之于极。[注:极之三]

    夫民生而丑不明,无以明之,能无丑乎?若有丑而竟行不丑,则度之于极。[注:极之四]

    夫民生而乐生,无以谷之,能无劝乎?若劝之以忠,则度之于极。[注:极之五]

    夫民生而恶死,无以畏之,能无恐乎?若恐而承教,则度之于极。[注:极之六]

    六极既通,六间具塞。

    解析:

    这一段涉及到很多概念性词汇。统而言之,曰六极、六间;分而言之,曰德、义、丑、乐生、恶死等。

    这一段的内容,就是在阐述六极的概念,六极与六间是相对立的,所以,六极通则六间塞,塞就是不通、阻塞。

    想要搞清楚六极到底是一个什么性质的概念,就要先搞明白到底什么是六极,而想要搞明白什么是六极,就要先搞明白“度之于极”这句话。

    “度”的概念出现在上一篇的《度训解》中,大致相当于“天道”。结合文本和极的训诂来看,“度之于极”大致可以理解为:天道达到了一种完美、极致的状态。

    极之一,指的是大命与小命的关系,即天命与王命的关系;

    极之二,指的是大命赐福、赐禄的基本原则;

    极之三,指的是大命降祸的基本原则;

    极之四,讲的是法律制定的原则(“丑”字的解释,历代经学家聚讼颇多,但根据文义,文中出现的丑有两种用法,第一种大致相当于“恶”,另一种引申为明恶、明善恶,继而引申为法律之意,这里当是第二种用法);

    极之五,指的是大命畜养百姓的责任及政治意义;

    极之六,指的是民之畏死的天性与政治意义。

    所以,六极指的是大命的六个原则,也就是所谓的“天道”,或者说叫自然法则,是六条是符合人性规律或自然逻辑的哲学思想,目的是为了指导明王制定政治策略以统御万民。

    “六间”释义笔记

    释义:

    明王根据天道制定政治法则,在成功以后,就会得到百姓的敬畏。天道载负万物,符合天道的政治,才能恒久的运行不悖,这样天道才能发挥到一种完美状态。[极之一]

    大命司德义,而赐民以福禄,福禄是“生物”,是民之所喜所乐(“生物”的概念见《度训解》)。当百姓得到福禄以后,自然会相互劝勉,导人向善,这样天道才能发挥到一种完美状态。[极之二]

    天道司不义,对于行恶之人,会降之以祸。降祸的目的,既是为了惩恶,更是为了促其导恶向善,这样天道就发挥到了一种完美状态。[极之三]

    如果没有善恶的标准(法律),那么自然会有人行恶。如果有了一个明确的标准,并且导人向善,作恶的人都会悔过而行善,这样天道就发挥到了一种完美状态。[极之四]

    生存是人类的本能,如果不能保障百姓的生存,又怎么能劝人向善,怎么能让人生出忠诚之心?反之,只有保障了百姓的生存,为百姓提供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和条件,天道才会发挥到了一种完美状态。[极之五]

    怕死是人类的本能,所以要利用人对死亡的畏惧,让人对作恶心生恐惧,从而导人向善,这样天道才会发挥到了一种完美状态。[极之六]

    六极如果都能做好,相对应的风险就被阻塞,天道才会发挥到最完美状态。

    ||第三段[原文]

    道天以正人,正人莫如有极,道天莫如无极。

    道天有极则不威,不威则不昭;正人无极则不信,不信则不行。

    明王昭天信人以度,功地以利之,使信人畏天,则度之于极。

    解析:

    这是一段承前启后之文,一方面总结了前文,又引出了后文。

    前文讲天道、讲大命,后文讲小命,即王命,即明王之使命。

    所以,这一段话是为我们总结了天道,又引出了了后来的明王之道,明王之道即体天道而制法度。

    这段话的难点,在于对“极”字的解释,这个字在上一段出现过了,我们大致解释为极致、完善、最完美的状态。

    但是,古文中的“极”字,其含义比较宽泛,不能单纯的用现代汉语作对应性解释。

    古文当中,某些负有哲学意义的字,所代表的往往是一种境界、一种状态,不是现代词汇能简单翻译的。

    这段文字当中,如果再把“极”字解释为极致就很不通了。

    “极”字的本意,应该是某物或某种状态的尽头,极致、完善、完美等现代词汇,都是从这一原始意义中引申出来的。而“极”字的原始含义,还可以引申出另外一种解释,即“目”、枝节、细则、条款等。

    简而言之,这里的“极”字,应该解释为“纲目”之目。

    天有纲而人有目,天道是无法用详细的细则、条款罗列出来的,所以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人有目,说的是政治法律需要明确的细则,这样才可以被执行,被遵守。

    释义:

    明王依天道制礼法以正万民,礼法必须要明确,而天道则是深不可测的。

    人最大的恐惧就是未知,如果天道可测,那就失去了威慑力,就没有办法让人恐惧、遵从。相反,礼法的制定则是要详细明确,否则就没有办法遵守和执行。

    明王遵从天道制定礼法,与民生息,使民遵法度、畏天命,则天道就发挥到了完美的状态。

    ||第四段[原文]

    夫天道三人道三:天有命、有祸、有福;人有丑、有绋絻、有斧钺。

    以人之丑当天之命,以绋絻当天之福,以斧钺当天之祸。

    六方三述,其极一也,不知者不存。

    解析:

    这同样是一段承上启下的文字。

    释义:

    天道者,上天驭万物之道也。上天驾驭万物有三种方法,分别是命、祸、福。

    凡生物,皆有命运、有祸、有福,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种手段,只有上天才能拥有,不是人力所能及的。

    人道者,人王驾驭万民之道也。人王驾驭万民同样有三种方法:丑指的是善恶法度,绋絻指的是礼教等级,斧钺指的是战争与刑罚。

    明王体天道而行人道,所谓“人法天”也。所以,天道三和人道三是有对应关系的,人道的法度对应天道的命运,人道的礼教对应天道的福禄,人道的刑罚对应天道的灾祸。

    所以,天道三和人道三,在政治上是一回事,不懂这个就不懂驭民之道。

    ||第五段[原文]

    极命则民堕,民堕则旷命;旷命以诫其上,则殆于乱。[极之一]

    极福则民禄,民禄则干善,干善则不行。[极之二]

    极祸则民鬼,民鬼则淫祭,淫祭则罢家。[极之三]

    极丑则民叛,民叛则伤人,伤人则不义。[极之四]

    极赏则民贾其上,贾其上则民无让,无让则不顺。[极之五]

    极罚则民多诈,多诈则不忠,不忠则无报。[极之六]

    凡此六者,政之始也。

    解析:

    这一段是对天命之六极的深度解析,这段解析,是天道治理万民的理论依据。前面说过了,天法道,天道三人道三在政治上是一以贯之的。

    所以,根据上面的这六条,推而广之,得出后面人王驾驭万民的政治理论。

    这里又出现了“极”字,而这个“极”字在这里又是另一种解法,和“盛极必衰”的意思是一致的,当作太过、过分来理解。

    另外,通过上面的这六条,我们能看到政治的六条终极目的之雏形。

    释义:

    如果天道有极,那么民可窥探之,则天道便失去了威仪,老百姓自然不会敬畏天命。不敬畏就会犯上,犯上最终就会作乱。[极之一]

    如果福禄盛极,则百姓就失去了行善的动力,最终则民无向善之心。[极之二]

    如果灾祸盛极,则百姓就会不信苍天而信鬼神,那么百姓就不会再依从天道。[极之三]

    如果律法太过于严苛,则民不堪命,就会发动叛乱,礼教为之不行,国家就会陷入混乱。[极之四]

    如果赏赐过厚且不合于法度,百姓就会想办法取悦上级以求赏赐,则民不相让、互相争竞,国家的就会失序。[极之五]

    如果刑罚过重且不合乎天道,百姓就会多诡诈以逃避刑罚,则民无忠心,自然也就无报国之心。[极之六]

    理解了这六点,就可以开始设立法度了。

    “政之始也”释义 笔记

    ||第六段[原文]

    福莫大于行义,祸莫大于淫祭,丑莫大于伤人,赏莫大于信义,让莫大于贾上,罚莫大于贪诈。

    古之明王奉此六者以牧万民,民用而不失。

    解析:

    这段话是前文的总结,是本篇文章的核心结论。

    以天道过渡到人道,提出了明王治天下的六条核心,即:行义、不淫祭、不伤人、信义、不贾上,不贪诈。

    所以,想要吃透这篇文章,对于上面的六个概念是要搞清楚的。

    本段当中,“让”字的释义最难,也是我最吃不准的。经学家多有校注,认为此句不通,或者属于衍文。前文有“贾其上则民无让”之句,可断定“让”是一个褒义词,但又不应该解释为谦让,因为谦让太过于狭隘,不可能列于六政之中。

    按天道有三,曰命曰祸曰福,对应人道之法度、刑罚、礼教。其中,本段“福”、“赏”二句属于天道之福、人道之礼教,“祸”、“罚”二句属于天道之祸、人道之刑罚,“丑”句属于法度,

    按此,则“让”字亦应当属于法度之列,所以姑且解释为礼法,即古代为了维系礼教等级所制定的相关法律。

    参校“贾其上则民无让”之句,若百姓争相魅上以求赏,则会导致礼教等级的不稳定性,对礼教等级的公信力是一种巨大的破坏,这是说得过去的。

    释义:

    赐福的目的是引导百姓行义,(前面说“极福”会导致“干善”,所以行义应当指行善)所以行善者才得以赐福;

    降祸的目的是为了惩恶导善,(“淫祭”者,不祭苍天祭鬼神也,引申为不依从天道)所以只有不敬畏、依从天道的人才会降祸;

    行恶的标准,以伤害人的生命安全未上,(此处是“丑”的另一种用法,前面解释为法律,这里应该解释为恶)所以制定法律要以此为依据;

    赏善的标准,以信义为上,(信者,遵从天道法律;义者,行善)所以遵从法度和行善的人优先受赏;

    礼法最大的障碍,就是不遵循法度,私自魅上以求赏,所以这是一定要杜绝的;

    民贪诈则不忠,所以,刑罚最大的目的,就是要激发百姓的忠心,制定法律要以此为依据。

    古代明王根据这六条,制定法度以驭万民,可以保证民为所用而不失。

    ||第七段[原文]

    抚之以惠,和之以均,敛之以哀,娱之以乐。

    慎之以礼,教之以艺,震之以政,动之以事。

    劝之以赏,畏之以罚,临之以忠,行之以权。

    权不法,忠不忠,罚不服,赏不从劳,事不震,政不成。

    艺不淫,礼有时,乐不满,哀不至,均不一,惠不忍人。

    凡此,物让之属也。

    解析:

    上一段将小命、人道、法度,侧重于“道”的层面,这一段是对前者的详细阐述,偏向于“术”的层面,是设立法度的具体思路。

    释义:

    以惠抚民,以和均民,以在物质层面保证百姓的基本生存。以哀敛民,以娱乐民,以在精神层面保证百姓的稳定性。从而,让百姓安分守己、安居乐业,情绪稳定,遵守法纪,不作非分之想。

    以礼法规范百姓的行为,以六艺来规范百姓的等级地位,以政治法度统筹规划,以功绩为百姓提供目标,将整个国家的人纳入到同一个规范的体系当中。

    尊法行善者、有功者则赏,犯法作恶者、有过者则罚,以培养忠心为核心,以权变补其不足,从而保证整个国家体系的正常运行。

    不合乎道的法度则补充完善,不忠之人以忠心规导之,不服之人以刑罚纠正之,赏以功而不以劳,行事不能急切浮躁,为政不求其速成。

    艺不以奇巧为尚,礼以适用为主,乐不能持盈,哀不能无节,均要有差等之别,惠不能以好恶导之。

    凡此,则可以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矣。

    ||第八段[原文]

    惠不忍人,人不胜害,害不如死。

    均一则不和,哀至则匮,乐满则荒,礼无时则不贵,艺淫则害才干,政成则不长,事震则寡功。

    以赏从劳,劳而不至;以法从中则赏,赏不必中;以权从法则行,行不必以知权。

    权以知微,微以知始,始以知终。

    解析:

    复以人道和于天道。

    释义:

    绝对的平均是最大的不公平,哀太甚则崩溃,乐太满则无进取之心,礼不和时宜则不为贵,奇巧之技有害才干,政期其速成则不能长久,娇矜其事则寡功。

     
    (文/匿名(若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核实发布者) / 非法信息举报 / 删稿)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昵称为 953f**** 发布的作品,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发布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154208694@qq.com删除,我们积极做(权利人与发布者之间的调停者)中立处理。郑重说明:不 违规举报 视为放弃权利,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有个别老鼠屎以营利为目的遇到侵权情况但不联系本站或自己发布违规信息然后直接向本站索取高额赔偿等情况,本站一概以诈骗报警处理,曾经有1例诈骗分子已经绳之以法,本站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若遇 违规举报 我们100%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
    0相关评论
     

    (c)2008-现在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