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不止,生活不易。作为一个IT界的搬砖人,996是工作常态,每天除了睡觉,唯一的休息时间就是蹲坑的时候,可为何还要还要用跑马来为难自己呢?这是脑子里时常会跳出来的一个问题,曾经也很认真的想过:喜欢挑战?平衡工作?我想现在很难去准确的描述,我能确定的就是:我是个严肃跑者,从开始到未来的某一天,也许有一天不能再继续PB了,我会变成一个佛系跑者吧,也许那时候我才能想明白跑步这件事吧。
开始跑步要从2016年说起,那年刚过30岁,没有成家、没有立业,而且生活也过的不怎么样,总觉得少了一些什么,仔细一想,可能是激情,很就没有体验过为了一件事情而去奋斗的激情了。以前比较喜欢各种运动,但都是以娱乐为主,玩啥都上手快,但都不精,我就在想能不能专攻一项呢?一开始的目标是铁三,但觉得同时开展三项不如先攻其一,于是就把目标锁定在实施起来最简单的跑步上了,给自己定的目标是希望4年后达到破三,但与其说是目标,还不如说成是理想,真的只是一想,没报什么希望。
我习惯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一个充分准备的过程,我的跑马旅程也是一样,但一旦准备好,也不会轻易放弃,也许这就是所谓的惯性大吧。真正开始跑起来已经是17年春节后了,当时买了一本“跑步圣经”,感觉上面400的计划自己能够承受,变按着这个计划开始跑,而首马的目标也就定在了400,为了不影响工作,选择了最近的秦皇岛,就这样练习了两个半月后,就开始了我的首马,不出意外的没有实现目标,26公里撞墙,33公里抽筋,总成绩4:17。因为是首马,心里也不算特别失落,回去找原因接着干。首马总结:1、因为对自己没有准确的评估,前面跑的太快,导致不到30就崩了;2、比赛穿了一双没有充分磨合的鞋,半程过后,脚就磨起泡了;3、因为是首马,头一天晚上有点兴奋,睡眠特别差;其实现在想的话,当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平时的跑量不够,平均每个月的跑量也就200公里左右,而且平时的lsd都是6分左右的低配速。回去后修正了一个多月,没有任何跑步,就这样首马告一段落。
2017-秦皇岛
6月底开始恢复训练,目标是北马破4,这次的计划是按着345走的,每周4练,工作日晚上8点在信息科技大学,风雨无阻,记得有一次下暴雨,间歇跑的最后一个1公里跑出了3:45,这是第一次1公里进4分钟,兴奋了好一阵,算是给了自己一些动力。待到北马报名时,不出意外的没有中签,悲剧的事,慈善名额找错了入口,错过了报名时间。虽然没有北马,但必须要跑,找了沈阳作为替代,最终3:52作为17年的收官成绩。虽然破4,但实际心理上并没有什么感觉,觉得自己的确就是天赋一般,莫名中还有点失落。
2017-沈阳
跟上次一样,这次也休整了两个星期。这期间定了冬天的跑路计划,以核心训练为主,每天慢跑10公里,每周休息一天。这期间做了一个调整,就是把跑步的时间放到了早上。如果做一件事,一旦没有了明确的计划和目标,那这件事的优先级就变得很低了,它要为任何其他“更重要的事”让步,但基本每个月还是保证了200的跑量,但是有一些是在跑步机上完成的,大冷天出去跑步真是需要莫大的动力啊。春节后,原本计划跑汉马,苦于没有中签,于是打算继续参加5月份的秦马,这次把目标放在了330,一个月的训练量大概是240公里左右,训练时的半马测试可以跑进130,于是对于再一次的秦马之征,充满了期待。但秦皇岛仿佛注定是我的悲伤地,自我感觉已经充分的准备,但还是在33公里处抽筋,但抱着每次跑马的必PB的念头,紧赶慢赶,3:51完赛,守住了底线。
2018-秦皇岛
这一次秦马真的是心灰意冷了,之后一个月的时间彻底放弃了任何运动,以恢复受伤的心灵,感觉还没有开始就遇到了瓶颈,分析各种原因,但都无果。一个偶然的机会,视线中出现了“元大都”这个词,在网上一番查找,瞬间感觉好牛、好威武,于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公众号上表达想要加入的意愿,还真的可以哦,如愿的加入了元大都俱乐部,瞬间又升起了无线希望。就这样,从6月底,开始了元大都的跑步之旅。
进入元大都后被分到了E组,记得当我第一次看到课表时,瞬间非常惊讶,一周跑七天,周跑量大概是100公里,不是开玩笑吧。有木有搞错了,不是只有专业选手才不需要休息的吗?我的小膝盖能够承受的住吗?带着这些疑问,我开始了元大都的训练。因为之前也有过一周七天慢跑的经历,在加上E组的强度对我来说确实不算大,所以也能跟的上节奏。就这样跟着E组的训练计划跑了两个星期,后来因为平时工作的原因,周三只能自己训练,但这也让我多了一点想法,我开始尝试跟C组的计划练间歇,因为以前的间歇强度差不多也是4分左右的配速,只是量上只有3、4组,但我觉得自己可以尝试一下。第一个星期的间歇坚持了下来,周末的时候,又有了想法,既然周三的间歇可以,是不是lsd也行呢,于是我开始尝试跟着c组跑。第一次,10公里就掉队了,自己坚持又跑了8公里变放弃了,个人总结是起跑的节奏太快,加上没有怎么热身,身体不是很适应;第二次计划跟E组起跑再慢慢加速,尽量跟着身体的节奏走,这样的节奏跑了2个lsd,已经能超越D组了,但因为没有跟大队伍一起,跑起来特别累,记得第2个LSD跑完后差点晕倒,总之这两个星期真的是痛苦万分,强度和量同时提升,感觉身体一直处于疲惫的状态,有时间跑完间歇腿都在发抖,但好在没有造成什么伤病,我觉得这应该得益于我每次跑后都拉伸15分钟的习惯。经过两个星期的适应,身体似乎适应了一些,再加上天气突然凉了些,我决定LSD再一次尝试跟C组跑,也许真的是天气原因,这一次竟然跟上了,真的是内流满面啊!之后的LSD一直跟着C组跑,偶尔在最后一圈还能跟着大神加个速,瞬间对北马充满了期待,我的北马目标也在一次次训练中变化着,从最开始的330,慢慢的开始想着320、315,甚至是310,因为感觉那段时间的进步有点快,搞的我都不知道自己到底能跑到什么程度了...
周末LSD的数据
这期间幸运得到北马中签,省下了很多麻烦。眨眼间北马就来到了,经过最后一个星期的调整,感觉身体好的不得了,再一次带着希望,踏上了征途。来到北马的早上,6点出门做地铁,本来以为还挺早的,但真的是低估了北马的人数,差点都没存上包,好在赶在在枪声响起的时候终于排上了厕所,瞬间轻松无比,出发!前五公里简直像是在逛菜市场,真的需要有良好的预判能力,为了避免频繁的加减速,往往需要预判10米以上的路线,这样往前“挤”的时候才不会消耗过多的体力(但还是走了很多弯路,最后多跑了800米),因为前面一直需要躲闪,身体始终没有找到状态,但好在体力还是有的,配速维持在4:32。10公里过后,才算好了一些,那个位置大家的配速已经差不太多了,这个时候可以把心思完全放在呼吸和节奏上了,慢慢的找到了感觉,速度也在逐步的提升,每五公里提速4s左右,20~25公里已经提到了4:20的配速,这时候身体稍微感觉有点疲惫,为了怕35公里后再一次崩盘,果断降速到4:32,跑到这个时候,其实心里已经在盘算着能不能突破310了,感觉只要最后不崩盘,还是很有希望的,所以采取以稳为主,就这样4:32的配速跑到35公里,36,37,撞墙了,感觉腿异常沉重,每一步都是煎熬啊,但是想想突破310就在眼前,真的不想放弃,这时候脚底有要抽筋的感觉,也是坚持绷着脚在跑,38,39,40,之前一直处于超人的状态,这时候开始被后面的人超越,配速也降到了4:40,41公里时判断了一下时间,如果不抽筋的话,310就在眼前了,这时候果断的停下来缓冲一下,走了大概100米的距离,最后的冲刺,这次休息还是很有效果了,最后一公里冲刺的速度又提到了410左右,最后200米,还剩下1分钟,坚持住,100米,10米,冲过终点:3:09:48,好惊险!跑着时候时候还好,停下来之后感觉浑身都在抽搐啊,每动一下都要小心翼翼的,真的是怕了抽筋。
2018-北马
2018-北马
北马的成绩是我在理智的想象中最好的结果了,曾经定下的300目标,感觉不再遥不可及了。从5月份到9月份,总计4个月的时间,成绩提高了42分,我总结出了几下几点原因:
①相对规律的生活习惯,除了特殊情况,基本每天都是10点半睡觉,5点半起床,不喝酒,不暴饮暴食。虽然这点还不能证明对跑步有正向的影响,但我还是相信它是最基础的保障;
②跑量的提高,月跑量由之前的240提升到了420。这点至关重要,以前每次跑步前,感觉身体是充满精力的,现在每次训练前感觉有点疲劳,但一般会越跑越轻松。说到这我突然想起来一句话:马拉松选手的天赋就是看身体恢复的快慢。现在想想太对了,基本是1分跑量1分成绩,无捷径可走,但跑量的提升取决于身体的承受能力和恢复能力,所以后面的计划也是在身体能够承受的前提下,逐步增加跑量,据说身体恢复能力后天能够提升的空间很有限,我也只能想办法提升身体承受能力了,所以核心力量会变得很重要,这也是我一直坚持练核心的原因;
③间歇跑。对于间歇跑速度的提升,我分为三个阶段:突破、稳固和坚守。突破,顾名思义是突破自己的上线,个人觉得这点需要天时、地利和人和,天时指的是自己的身体状态要好,为突破提供基本的保证;地利指的是客观环境要好,比如温湿度要合适,装备要合身;人和就是指需要有人带你飞了,这点很重要,无论是从主观能动性还是从意愿上,我们自己总是很难突破自己,这时候如果有人能够给予适当的压力,会让突破这件事变得顺手推舟。我个人间歇突破330就是在一次倒金字塔跑时(4321),跑第一个4公里的时候被一个240的大神跟着跑,当时完全忘记了速度,唯一的想法就是在不打破呼吸节奏的情况下尽量加速,别丢人。就这样跑完4公里,一看表,平均配速338,瞬间不可抑制的喜悦,竟然在不知不觉中就突破了,就像学骑自行车一样,只要成功的骑起来一次,就是会了,后面的321的配速分别为:325、323、315,就这样实现了间歇跑的突破。突破之后就是稳固了,第一次的突破是因为有天时、地利和人和,但这种机遇可遇而不可求,稳固就是在自己身体状态一般的时候也能够达到那个速度,这个阶段主要是提升的过程,其实就是让身体慢慢的去适应新的速度。最后就是坚守了,经过了前面强度的提升,这时候身体其实处于一个相对疲劳的状态,这时候就需要我们能够主动的调整自己,这个阶段也是最考验人意志力的时候,基本完全就是靠拼了,但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学会把握身体状态,不要受伤,要不然就得不偿失了。经过这一个大循环,我们的绝对速度就提升了一截,具体提升多少,主要还是看第一次突破的程度,这时候我们就需要耐心的等待下一次的突破了。
④力量训练。我个人是十分注重力量训练的,好的腰腹力量可以保证我们在跑步的时候身体处于稳固的状态;腿部力量能够保护我们的膝盖以及适应各种路况;上身力量可以让我们的摆臂更自然,身体更加平稳,说句实在的就是在我们跑马往前挤的时候,能够尽量保持下盘的动作不变形。
上面这些就是我当前阶段总结出来的一些感悟,也许随着后面能力的提升,我还会看见不一样的跑者世界。对于后面的训练,个人也有一些计划,间歇和LSD还是维持之前的方式,但希望增加越野跑的量,去适应不同的路况,尽量摆脱靠惯性的奔跑,正好在冬训的时候提高跑量、减小强度,虽然不知道会不会有效果,但我们也只能且跑且感悟,不断去探索和优化自己的路,因为并不会有一套万能的方法适合所有人,我们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期待明年春天的破三之旅。
虽然人生的第一次越野赛已失败告终,但并没有太大的打击,毕竟这次参赛的目标并不是求稳,而是希望完全释放自己、挑战自己的极限,这种在追求未知中失败是我以前不太希望面对的,所以这次失败也未必不算是一件好事,使自己可以放下害怕失败的包袱,从此可以轻装上阵。
这次越野赛对于身体的刺激还是相对充分的,所以十一回来后的训练效果相对来说还是不错的。因为入职俱乐部4个月的时间就取得了比较大的突破,也得到了张杰教练的关注,因此采取了更高强度的训练计划,大概月均550的跑量,带着破三的期待,训练过程并没有想象中的痛苦,每一训练好像都充满了鸡血,在周末的LSD上,也慢慢的稳定在410的配速上,随着训练的持续,心理对于明年春天的破三也越来越有底气。可能是这种期待心理在不经意间蒙蔽了身体感知,在11月中旬的一次倒立练习时,脚落地时因为腿部的力量支撑不够,扭伤了左膝盖。这次受伤可以说是跑步以来的第一次受伤,其严重程度要比想象中的严重,伤后又陆续的跑了一个月,但是发现上不了强度,于是决定彻底修养好再继续,其结果就是养了足足7个月,膝盖的痛感才消失。后面反过来再看这次受伤时,得到的经验是:高强度的训练要劳逸结合,不能觉得身体扛得住而一味的压榨身体,要及时主动的调整训练强度,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之前听别人说这句话,真的是能听懂,但不理解,只有亲身体会到才能Get到其中的真理。
破三的目标随着这次伤病,变得越来越遥不可及了,在养伤的过程中,随着日子一天天的过,心理也是越来越急,一开始还抱着一个月差不多能好起来,明年春天破三还有希望,慢慢的希望转到了秋天,再随着时间的推移希望也在逐渐的消散,可能当彻底失去希望的时候,心里才会通达吧,慢慢的心里也不在焦虑,一切就随其自然吧。好在这段时间也没有完全闲着,谈了个恋爱,解决了终身大事。
转眼间时间就来到了6月份,膝盖逐渐的好转,但检查说左膝磨损的比较严重,左腿半月板要比右膝盖厚了近6cm。其实在受伤的这段时间,自己也在想,跑步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了跑步我能接受身体的损伤吗?可能自己骨子里还是一个不安分的人吧,与其安安稳稳的活100年,不如精彩纷呈的30年,也许自己骨子里还是想去挑战一些东西吧!心理对于4年破三的目标还是有一点期待,此时还剩下一年多一点的时间,还剩下两个比赛季,于是乎,收拾好心情和装备,重新出发。第一次经历了伤病后的重新启动,要比想象的难。记得第伤后的第一次恢复跑,是在北京科技大学的操场上,遇到了A组的队友正好跑间歇,心理是跃跃欲试,于是趁着对方热身的时候,自己上去跟了一公里。330,累的连气都喘不上来了,相比受伤前最好可以跑到310的成绩,心理落差好大。于是还是慢慢的整理好心情,就当做是从头开始吧,每天由6公里开始,按着每周15%的增量原则,逐渐的增加跑量,一个月后增加了LSD和间歇训练,就这样慢慢的又回到了正轨上。
随着训练逐渐的规范化,也萌生了参加厦马的念头,1是可以检测下冬训的结果;2是想为春季破三找找感觉,毕竟一年半没有跑马了。于是就报告了厦马,庆幸的是可以直通,不用抽签(〃'▽'〃);其实心理也是在期待,是不是这次直接就破三了,但其实并没有太大指望,毕竟这半年间歇练的很少,LSD基本在420左右的配速;其中想强调的是,入冬的一段时间里,经常会感觉心悸,心理也是非常紧张,但去医院检查了几次也没有结果,心理索性也就不care了,就当时工作压力对身体的影响吧。
就这样踏上了厦马的赛场,一半年后重回赛场,心理还是很亢奋的,也是激动的心理,刺激了身体的潜能,前半段的速度有点快,差不多400这样,过了半程后心理就在默默计算着成绩,在不经意间就在盘算着是不是可以达到250,已经远远超过了之前的目标,带着这样有点飘忽忽的心理,逐渐了放弃了身体的感觉,在感觉有点累的情况下还在刻意的去保持一定的速度,就这样又跑了5公里,突然感觉如果再继续这样跑下去,马上就要撞墙了,于是及时调整心态,主动降低速度,下降到430左右,把目标重新修订到300;在最后的10公里,逐渐的被后面的人超越,心理还是有点不爽的,但是为了300的目标,还是强压着速度,不能让自己撞墙,从之前的经验,我撞墙后很容易抽筋,一旦抽筋比赛就完了。最终以2:58:09的成绩冲过终点,心理是满满的激动,当初定下的目标就这样实现了
2020-厦马
四年的跑步目标就这样实现了,接下来如何做,好好休息一下吧,整个一月份也是彻底真正享受跑步本身,没有任何压力,想跑多少跑多少。同时准备着春节的日本之行,可能这一个月是跑步以来最身心舒爽的一个月,同时心里也在想着,以后还要跑吗,要怎么跑。春节归来,发生了一个在后来看来无比重要的事件:新冠。初期,跑步并没有怎么受太大影响,每天还是去公园跑步,唯一的不同可能是基本看不到人了,若大一条路上,只能看见自己,踏在白皑皑的雪上,感受着自己的心跳,仿佛世界都静下来了,这种感觉还是蛮爽的。日子还是一样的过,慢慢的天气热了,这时候新冠对于跑步的影响终于显现了出来,没法去学校、没有跑道,没法跟随俱乐部LSD,这两个影响对我的直接影响就是跑步过程中的补给出现了明显的问题,每次跑完间歇和LSD嗓子都会难受的不行,身体也越来越累(直至后来也没有找到具体原因,只能怀疑是补给不足,导致身体虚脱,体力降低),终于在6月份的时候又倒下了,但这次说不上来具体是什么问题,就是觉得身体疲惫,跑不动,相比之前感觉一点进步都没有,每天跑的都很痛苦。再加之动力不足,于是就放弃了规范的训练,跑跑停停,差不多一个月不到200公里的样子,没有间歇、没有LSD,每天更像是放松跑。这段时间因为工作上的压力增大,人的精神状态很差;回过来看,那是一段很灰暗的时光,整个人做什么都没有精力,每天过的恍恍惚惚,有点不堪回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