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译文
晋平公问师旷:“子犯和赵衰,谁更优秀呢?”
师旷回答道:“阳处父想要为晋文公出力,就因为子犯,三年都没排上号。不过通过赵衰的努力,阳处父三天就得到了晋文公的重用。这子犯不知道别人的优点,说明智慧有限。如果他知道却不向晋文公推荐,那就是不忠。如果他是因为不敢向晋文公推荐,那就是不勇。他推荐了晋文公却不用,那就是无能。”
02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咎犯与赵衰孰贤?”
对曰:“阳处父欲臣文公,因咎犯,三年不达;因赵衰,三日而达。智不知其士众,不智也;知而不言,不忠也;欲言之而不敢,无勇也;言之而不听,不贤也。”
03
补
师旷:字子野,春秋时期晋国晋悼公和晋平公时期的大臣,曾担任太宰。这位爷还是一个音乐家,创作了《阳春》《白雪》。
咎犯:即狐偃,字子犯,姬姓,狐氏。因为他是晋文公的舅舅,所以也称舅犯,咎犯。他是晋文公的谋主。
赵衰:晋国大夫,赵氏宗族的奠基人。在晋文公称霸这个事上,他的作用不如子犯耀眼。
阳处父:晋国大夫。因为支持赵衰的儿子赵盾担任晋国执政卿,得罪了子犯的儿子狐射姑,被狐射姑暗杀。
04
感
不得不说,师旷的这一段话其实还是有理有据的,但是过于片面。片面在哪里呢?片面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马有漏蹄人有失手”,一方面是“人无完人”。
即,子犯有可能会失误,而赵衰不可能没有失误。
所以,用这么一个案例来得出结论,实在是太过片面了。
而且这一篇,最后一项,“言之而不听,不贤也”。这和上一篇孔子为管仲的辩解正好相悖了。孔子说管仲说不动齐襄公属于“襄公不知说也”。同样一本书里面前后两个故事,这吃相有点太难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