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读完了一本书——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这是我时隔多年未读书后,重新读的第一本书。没有读书的这些年,总是在给自己找着各种借口,工作忙了、照顾孩子了、疫情了......
自己知道其实这些都不是主要的原因,主要的原因还是自己懒了,还有个比较直接的原因就是现在的娱乐方式太吸引人了。有时候刷起视频、看起网购平台几个小时都不会觉得时间长。有时候手机几乎变成了让人上瘾的毒品,拿起手机,很多本应该被放在第一位的工作和生活却被放在了脑后,更不要说读书了。现代传媒上面的东西确实比较新鲜、比较吸引人,并且那些内容都是碎片化的,不像去啃一本书或者看一部剧,需要把身心和大段的时间投入进去。但是,这些碎片化的消遣方式反馈给我们的信息和触动往往也是碎片化的,往往刷了挺长时间,脑子里面却记不住任何内容。
不管怎么说,抖音快手这些新媒体是适应这个时代的。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能挤出大段的时间看书甚至成了一种奢侈。我看《额尔古纳河右岸》也是挤时间看的,看得很匆忙,所以也只能草草得看了一遍,重点都放在了故事情节上,而跟故事情节关系不太大的那些场景、心理等描写,我基本都没仔细得去看。基本上算是囫囵吞了个枣吧。虽然是囫囵吞枣,多少也品出了那么一点儿味道,暂且记录一下,以后如果有时间再沉下心好好地去重读这本书吧。
看完这本书,我首先对于迟子建这样一个并没有在大兴安岭密林中生活过的汉族人能写出这样一部细致入微的、史诗般的关于鄂伦春族的故事感觉非常得惊奇。如果不是在那个地方真正生活过的人,怎么能够写得那么真、那么美、那么久远。如果说就是靠作家的想象,我是不相信的。后来查了一下关于迟子建的介绍,才知道她为了写这本书进行过深入地采访、查阅资料、体验生活。虽然知道了这些,但是对于能写出这样伟大作品的作家我还是非常得佩服。我相信但凡伟大的作品都绝不是仅靠单纯的臆想就能完成的,它们是在经历过广泛涉猎后的一种积淀,一种流露。“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是作家们的自谦,不过却很准确。天成和妙手都很难得,缺一不可。天成是作家的经历也罢、阅历也罢、积淀也罢,妙手则是作家巧思妙想地处理加工,让作品具有更加的美感、更加的戏剧性、更加的可读性。
读《额尔古纳河右岸》有个感觉就是这本书比较“费人”,一个人物往往还没怎么认识,就被死神给吞噬了。这也说明了,当时人们生活的环境条件是如何的差;但很多悲剧的发生却是人们自己造成的。书中类似的悲剧有几处,一个是金得的死,一个是马堪娜的死,还有就是主角母亲和伯父的悲剧。金得是在被母亲逼着迎娶了自己不喜欢的女人后,当天自杀的;马堪娜是被养父圈养着不许接触外界男子而自杀的;而主角的母亲和伯父则是因为他们的爱情不被认可和支持而郁郁而终的。这几个悲剧的发生总得来说就是被压抑,压抑得不到释放,最终只能成为悲剧。而压抑他们的人往往还感觉是在为他们好。
我们生活中类似的现象并不少见,并且这样的悲剧可能并不会因为时代发展、科技的进步而减少,相反,因为快节奏的生活、压力的增多,这样的悲剧可能会更加多。我们能做的首先是自己要调整好心态,要学会和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做斗争。另一方面,我们也该时刻提醒自己,让自己不要成为给别人制造压抑的人,成为悲剧的缔造者,哪怕我们自以为有多么合理、合情、冠冕堂皇的理由。
读这本书还有一个感觉,就是有时候我们可能不自觉地就会变成我们最讨厌的样子。书中有一个叫玛利亚的人物,在她人生的前半段,基本上展现的都是善良的一面。但是当她的儿子迎娶了她不喜欢的女人,她因此被人羞辱后,她也变成了那个羞辱她的魔鬼。是她一手造成了她儿子和儿媳的悲剧。
再有,就是有些事情并不是坚持就一定有好的结果。主角的姑姑伊芙琳可以说是整个故事里活的年龄较长的老妖婆。很多不好的事情发生多少都跟她有那么一点关系。她几乎没有怎么以善的面目去对待过别人。而造成她这个样子的原因,她认为是因为她的丈夫不爱她。在我看来,像他们那样的婚姻是早就该结束的婚姻,这样的婚姻并不是坚持就会有好的结果的。有些事情,该断的时候一定要果断的舍弃,要不然留给自己甚至留给他人的只有不好的一面。
书中跟伊芙琳有的一拼的恶人要数那个叫达西的老头了。他曾因救人被狼咬断了腿,从此以后,他的世界就只有仇恨了。老人最终死的很壮烈,他终于报了仇,杀死了那只咬断他腿的狼,但是他和他最爱的鹰也跟着一块儿离开了这个世界。我们能不能说老头儿是错的呢?恐怕也不能。我们这个世界上绝对不乏为复仇而生活的人。甚至很多国家的教育体系中就有一定的仇恨教育。有些仇恨是不能忘记的,忘记了就是忘记历史,就是数典忘祖。但是,心中只有仇恨,总是相互仇视对于仍生活在世界上的人来说绝不是好事,因为心中种下仇恨基本上结不出什么甜美的果子。
《额尔古纳河右岸》这本书之所以被很多读者认为好,我感觉有一方面的原因是它的时间跨度长,写了几代人的生活,简直就像本史诗。虽然它并没有费多少笔墨去书写大时代的变迁,时代的印记却一点点渗透到这个远避在深山中的“原始部落”。到了书的末尾,为了改善当地牧民的生活,政府建了集中区,书中的那些故事、那些生活方式也基本上走向了灭绝。书中那种生活方式在我们现实的生活中恐怕再也难觅踪迹。很多东西不能说不好,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东西总会变得不合时宜。时代越是喧嚣,有些曾经的宁静就越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