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晒展免费版

    手机WAP版

    手机也能找商机,信息同步6大终端平台!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热点新闻 » 正文

    新疆大地的五重密码解锁中华民族共同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2-20 16:17:55   浏览次数:2  发布人:9ea7****  IP:124.223.189***  评论:0
    导读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多民族聚居地区,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重要成员。要充分挖掘和有效运用新疆各民族交往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正确认识新疆历史,牢固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各民族血脉相融各民族血脉相融,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根基。各民族共同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有着千丝万缕的血缘亲缘关系,逐渐形成血脉相融、骨肉相连,你中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多民族聚居地区,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重要成员。要充分挖掘和有效运用新疆各民族交往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正确认识新疆历史,牢固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各民族血脉相融

    各民族血脉相融,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根基。各民族共同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有着千丝万缕的血缘亲缘关系,逐渐形成血脉相融、骨肉相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元一体、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各民族在新疆这块中华民族共有家园上繁衍生息,长期交往交流交融,情同手足、亲如一家。

    早在先秦时期,月氏人、乌孙人、羌人、匈奴人等人群就在西域繁衍生息。西汉时期,细君公主、解忧公主先后远嫁乌孙,促进了汉朝与乌孙的政治联盟与文化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吐鲁番盆地为中心,建立了以汉人为主体居民的高昌国,历阚、张、马、麴诸氏。这一时期,大量躲避战乱的中原人来此定居,人口的流动促进了民族融合。

    唐朝与回鹘在政治上互助和亲,在经济上贸易往来,在文化上融通互鉴。唐朝的宁国公主、小宁国公主、咸安公主、太和公主先后嫁给回鹘几任可汗,唐肃宗纳回鹘公主为妃,双方“代为甥舅,每岁通和”。回鹘政权解体后,其人口一部分迁入中原并融入当地,一部分迁往河西走廊,余众进入西域。

    西辽时期,耶律大石率大批契丹人进入西域,后来陆续融入当地。元明清时期,汉、蒙古、哈萨克、柯尔克孜、满、锡伯、达斡尔、回、乌孜别克、塔塔尔等各民族人口进出新疆地区,带来了各种生产技术、文化观念、风俗习惯,在交流融合中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

    这些史实,无一不彰显着新疆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深厚底蕴。

    各民族信念相同

    各民族信念相同,是中华民族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内生动力。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秉持“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天下大同”的理念,把大一统看作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新疆各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2024年暑期,青少年在伊犁将军府研学。中国民族报记者 李翠 摄

    西汉时期,设置西域都护府,于阗王、莎车王等地方首领积极归附汉朝,确保西域都护府有效治理地方。东汉改西域都护府为西域长史府,继续行使管理西域的职权。汉朝以后,历代中原王朝时强时弱,和西域的关系有疏有密,中央政权对新疆地区的管治时紧时松,但任何一个王朝都把西域视为故土,行使着对该地区的管辖权。

    唐代,中央政权对西域的管理大为加强,先后设置安西大都护府和北庭大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于阗国自称唐朝宗属,随唐朝国姓李。安史之乱发生后,于阗王尉迟胜亲率五千于阗子弟,不远万里,入关平乱。唐末,于阗王李圣天始终坚称于阗国为唐之宗属。

    宋代,西域地方政权与宋朝保持着朝贡关系。高昌回鹘尊中朝(宋)为舅,自称西州外甥。喀喇汗王朝统治者自称“桃花石汗”,即中国之汗,认为喀喇汗王朝是中国的一部分,多次派使臣向宋朝朝贡。

    元代,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1251年,西域实行行省制。明代,中央政权设立哈密卫作为管理西域事务的机构,并在嘉峪关和哈密之间先后建立安定、阿端、曲先、罕东、赤斤蒙古、沙州6个卫,以此支持管理西域事务。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位于新疆库尔勒市的东归英雄纪念塔。来源:库尔勒市委宣传部

    清代,吐鲁番回部首领额敏和卓配合清军平定准噶尔、大小和卓叛乱,乾隆皇帝称赞额敏和卓“其心匪石,不可转移”,封其为多罗郡王。卫拉特蒙古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率领部众克服重重困难,不远万里,东归祖国。锡伯族、达斡尔族将士和家属从祖国东北西迁新疆,扎根边疆,保卫边疆,建设边疆。面对中亚阿古柏和沙俄入侵,新疆各族人民积极支持和配合清军打击侵略者,收复新疆,为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作出了重要贡献。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区建省,并取“故土新归”之意,改称西域为“新疆”。

    这些史实充分证明,坚持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使中华民族能够在历经风雨、饱经沧桑后依然保持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各民族文化相通

    各民族文化相通,是中华民族铸就多元一体文明格局的文化基因。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兼收并蓄,逐渐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汇聚形成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吸引力的中华文化,形成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自古以来,新疆就是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前沿,新疆地区各族人民共同传承、弘扬中华文化,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东汉“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鸡鸣枕,出土于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新疆博物馆藏

    存在于中原与西域之间的“彩陶之路”“玉石之路”,证明早在先秦时期,中华文化就在新疆得到广泛传播。新疆的尼雅遗址、楼兰故城遗址等,出土了汉代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望四海贵富寿为国庆”等汉字织锦和木简,证明在汉代,汉语汉字已成为西域官府文书中的通用语言文字之一。

    隋唐时期,羌笛、胡琴、曲项琵琶、唢呐、胡旋舞、龟兹乐等西域乐舞盛行中原,中原的农业生产技术、礼仪制度、汉文书籍、音乐舞蹈等在西域广泛传播。

    宋代,天山南麓的佛教艺术依然兴盛,至今仍留有大量遗迹。西辽时期,契丹人征服喀喇汗王朝,控制新疆地区和中亚,典章礼制多沿袭中原旧制。

    元代,大批畏兀儿等少数民族移居中原地区生活,学习使用汉语,有的参加科举考试并被录用为官,涌现出一批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史学家、农学家、翻译家等,有力推动了新疆各民族文化的发展。

    明清时期,新疆各民族文化在同域外文化既吸收又冲突的过程中徘徊发展,剪纸、年画等中国传统民间技艺在新疆创新发展,呈现出巴旦木、石榴花等新型图样,各民族的国家认同和中华文化认同不断增强。

    历史上,新疆各民族文化始终扎根中华文明沃土,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生活在新疆地区的各民族始终积极学习使用汉语汉字,吐鲁番文书、和田出土的唐代《兰亭序》抄本、且末县发现的元代《西厢记》手抄本残页等大量典籍,以及“叶河蕃王能汉语”等诗句就是明证。而产生于新疆的英雄史诗《玛纳斯》《江格尔》,以及《福乐智慧》《十二木卡姆》等,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品,生动说明新疆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作出了贡献。历史表明,中华文化始终是新疆各民族的情感依托、心灵归宿和精神家园,也是新疆各民族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

    各民族经济相依

    各民族经济相依,是中华民族构建统一经济体的强大力量。我国疆域辽阔,各地区资源禀赋各有特点,经济互补性强、依存度高。各民族始终保持互通有无、互利共赢的经济联系,有力增强了国家整体实力,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新疆地区与全国其他地区贸易往来、资源互补,共同夯实了中华民族统一经济体的基础。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吉木乃县通天洞遗址。来源:吉木乃县融媒体中心

    先秦时期,新疆地区就与中原保持经济联系,吉木乃县通天洞遗址出土的黍、罗布泊地区出土的毛织品便是明证。西汉时期,张骞通西域,西域的蔬菜、水果、香料和玉器、酿酒、园艺等技术传入中原,中原的丝绸、茶叶、瓷器和水稻种植、植桑养蚕、打井修渠、冶金铸币、建筑、纺织等技术进入西域,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古代各地区经济均衡发展。新疆各族群众开发出的丰富畜牧业资源,如培育的骆驼、马、驴、牛、羊等优质畜种,促进了畜牧业发展。

    自西汉至清代,历代中央政权都在新疆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开发建设,开展了大规模屯田开荒与水利建设,修建城镇、驿站、道路、烽燧,促进贸易往来,加强经济联系。比如,汉代张骞“凿空西域”打通丝绸之路,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唐代“绢马互市”持续繁盛,“参天可汗大道”直通中原,沿途驿站星罗棋布。元朝在吐鲁番等地建立交钞提举司(印钞机构)和交钞库等机构,设置别失八里元帅府总管屯垦事务,并设立冶场鼓铸农具。清朝推行以农业为主、农牧并举的经济措施,采取减轻赋税,确定财政定额补贴制度等。

    历史证明,这种经济上的相依性不仅推动了新疆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为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

    各民族情感相亲

    各民族情感相亲,是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坚强纽带。和谐共处、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始终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各民族亲密无间的兄弟情谊留下了许多历史佳话。特别是在抵御外侮、防止分裂、维护统一的进程中,各族人民空前团结、同仇敌忾,书写了中华民族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伟大史诗。

    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新疆各族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奋起反抗、共赴国难,共同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篇章。新疆各族人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中华民族利益,对沙俄的渗透侵略开展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火烧沙俄贸易圈”、收复伊犁、“策勒村事件”等都表现出各民族团结一心抗击侵略的爱国热情。

    抗战时期,新疆各族人民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发起了旷日持久、轰轰烈烈的爱国募捐运动,捐款、捐赠飞机、募集寒衣及鞋袜等物资。接纳安置东北抗日义勇军将士及家属,修筑并维护援华物资运输大通道,彰显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抗战精神。在中华民族面临危难之时,新疆各族人民充分展现出“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使命担当,始终将自身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深刻体现出新疆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

    历史充分证明,情感上相互亲近是形成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坚强纽带,也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人心基础。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监制 |肖静芳

    统筹 |安宁宁

    编辑 |牛锐 海宁

    制作 |石建杭

    来源 |中国民族报

    觉得有用,点亮在看↓↓↓


     
    (文/匿名(若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核实发布者) / 非法信息举报 / 删稿)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昵称为 9ea7**** 发布的作品,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发布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154208694@qq.com删除,我们积极做(权利人与发布者之间的调停者)中立处理。郑重说明:不 违规举报 视为放弃权利,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有个别老鼠屎以营利为目的遇到侵权情况但不联系本站或自己发布违规信息然后直接向本站索取高额赔偿等情况,本站一概以诈骗报警处理,曾经有1例诈骗分子已经绳之以法,本站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若遇 违规举报 我们100%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
    0相关评论
     

    (c)2008-现在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