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身体,记忆与建筑读后感》获得的想法——设计思路(2)
2025-01-09 17:58  浏览:510  搜索引擎搜索“手机晒展免费版”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手机晒展免费版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读这本书是曙哥推荐的,好像因为很早之前我对他心里就有一种崇拜,他给我一种他总是有好品味的印象,因此他推荐的书我总是愿意去看的。

这本书强调身体在建筑中如何发挥重要性。阐述身体的感受和建筑空间之前的关系,指导如何更好的去看建筑应该怎样恰如其分的对使用者进行关照。有趣的点在于它提出建筑是人心的外沿。内在自我的向外扩展,以外务的形式呈现出对这个世界的表达。

它在第一章节以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的建筑做范例,阐述建筑是人身体的放大,是王权、神权等权威的放大化表现。并提出“身体-中心感”这一观点。即在一个空间中应寻找一个中心,然后围绕中心来延伸出不同的功能分区。

第二章则阐述了建筑中艺术与技术的高下之争。

第三章节提出了触觉做为空间中感知的要素,应当被提到更优于视觉和听觉的重要位置。而建筑可以通过不同材质的、造型的变换,给空间中的人提出更多指引。同时,提出建筑的移情作用,建筑以其自身的尺度给人们传递威压或者亲近的感觉。

第四章节进一步阐述了吉森布的知觉体系,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基本方位体系和触觉体系”,后两者与建筑的结合会带来愉快的体验。良好的建筑应该致力于让感官主动出手,提供有趣的方位感和触觉感受,从建筑中获得满足。这一点让我想到去宁波看siza设计的美术馆,人们在建筑中流动,时隐时现,在某个角落不期而遇,在建筑中探索前进和回溯的动线,这很有意思。

第五和六章提出了一个不局限于建筑的概念。即“身体-意向理论”。房子是自我的表达,房子的中心地带就如心脏一般,聚集着记忆。比如说服装的穿搭是最直接的内心的外化。在长时间体验了失败感之后,人们会想象他们的身体缩短了。但人们可以通过调整服装的搭配,比如增加新的帽子或领带来重新给心增添力量。身体的边界通过人们肢体的反射行为,通过拉扯或者包裹感来获得力量。而建筑同样如此,它是人们放大化的知觉感受体。想象一场旅行,目的地完全处于一种水平的状态,没有上升或者下降的体验,这种旅行很可能是无趣的。而人们若存在于四平八稳的,低矮的空间,心境也会受制于空间的形态。空间有它的语言,和使用者进行着信息的交换。

第七和八章节对居住空间进行了归纳,它由场所、路径、模式和边界构成。而这四者共同构成了自我。场所,理解为与周围世界区分的边界。路径,即动线。柯布西耶的作品中曾出现旋转楼梯和坡度楼梯相互呼应的双动线,让同一空间的两个人在不同的节奏里殊途同归,行走者与对方在时隐时现中探索建筑的乐趣。模式这一概念更多适用于城市规划,即它围绕何种中心而展开城市的布局。边界则归属于一种矮墙或者屏风类似的隔断。同时,作者提出当代寓所缺乏了一种身体、想象和环境之间的潜在交流。不过,这一点其实通过小红书家居博主的越发热闹,可能这一点在国内有积极的转变。

结尾作者提出,建筑应该能够鼓励人们在住所中发展出魅力。闭环了这本书的书名,即建筑是人心的外沿。好的建筑应当能成为人们的触觉、方位感、记忆的延展。这本书对我来说比较好的观点在于,我在做设计的时候,应该更多的问一问,我能如何帮助品牌在他们想要着重强调的关注点上给予更多空间形式的呈现。如何能让消费人群在空间中有更开心的体验。以及对于生活中的我自己来说,什么概念是我希望经由我自己而对这个世界做出的表达。

发布人:a356****    IP:124.223.189***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