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红色家风丨萧锋少将之女萧南溪:父亲是一本充满正能量的书
2024-10-17 19:52  浏览:1438  搜索引擎搜索“手机晒展免费版”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手机晒展免费版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发布信息 广告合作 软文发布

家庭小传

萧锋,江西省泰和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军区装甲兵副司令员、顾问。参加过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一生打过1365次战役,6次身负重伤,先后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萧南溪,系萧锋之女,北京装甲兵工程学院副教授、理化教研室副主任。多年来致力于传承红色基因,协助父亲整理出版了《长征日记》《萧锋征战记》等书籍,为中国革命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夕阳缓缓落在窗台上,温和又惬意。一位头发银白的老人轻轻合上手中的书《长征日记》,那些关于这本书与书中主人公的故事,像眼前斑驳的光影一样,在她的脑海里铺展开来。

这位老人就是《长征日记》的作者萧锋的女儿萧南溪,77岁的她回忆起父亲那些血与火的故事,仿佛有说不完的话。“父亲虽然去世30多年了,但他留给我们的是无价的财富,从他的字里行间无不感受到父亲对党和人民的赤诚之心。”萧南溪说,这本《长征日记》就似一本精神食粮陪伴着她,鼓舞激励着她,给她永不磨灭的意志。

从裁缝到将军

1916年,萧锋出生在江西泰和县南坑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四岁那年父亲去世,他与母亲和两个姐姐相依为命,作为家中唯一的男孩,贫苦的生活让他更自立自强。迫于生计,九岁那年,便拜师学裁缝,曾为北伐军张发奎第四路军赶制制服。

“父亲在吉安做裁缝时,经常会听到一些关于共产党的故事,真正让他知道为什么要革命,决定参加革命的是一位从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回来的叔叔,讲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和打土豪分田地的事,父亲听完后感慨万千。”萧南溪说,童年时的父亲是在苦难黑暗中度过的,12岁那年,革命的火种燃起了父亲对人生新的向往与追求,他毅然投身革命,在吉安参加了童子军,支持北伐国民革命活动。

1927年12月25日,萧锋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参加了赣南万安农民暴动。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如果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是父亲走向革命的新起点,那么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是父亲更加坚定为革命奉献一生的源泉,父亲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经了1360多次大大小小的战役,6次身负重伤。”萧南溪说,父亲以一名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不畏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为革命奋斗一生。


萧锋

他在枪林弹雨中冲锋在前,在抗日战争期间,父亲根据战争需求,在河北平原开展的“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所向披靡。在解放战争时期,父亲研发出了“飞行炸药包”,在攻坚作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被毛主席盛赞为解放战争中的五大发明之一。“其实父亲没上过学,但在战争中不仅自学了文化,还根据战争形势,发明了不少战术,这让我非常佩服。”萧南溪说,父亲从参加革命起就开始写日记,64年间从未断过。如果没有坚定的信仰很难做到这一点,但父亲做到了。

新中国成立后,父亲一直致力于装甲兵工程国防事业,他把自己的后半生完全献给了祖国的坦克事业,在装甲兵种研究和建设方面有所建树。1959年国庆十周年大阅兵,父亲指挥坦克方阵走过天安门。

革命情缘

对于父亲能识字写日记,在萧南溪看来,有一个非常关键的人物,那就是父亲的第一任妻子萧曼玉。

1927年夏天,萧锋与萧曼玉相识,同年秋天,两人一起参加了万安的农民暴动。“父亲是泰和紫瑶山游击队一小队队长。萧妈妈是游击队文书和士兵委员会主任。他们四打泰和,九打吉安,从二月到八月,四次挑粮上井冈山,为红军送十几万担稻谷……”萧南溪说,“要说父亲学文化,萧妈妈立了头功。”萧曼玉对父亲说光会打仗冲锋不行,没有文化就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作战水平,并主动提出当他的老师。

不幸的是,在他们婚后第二年,萧曼玉与一岁的孩子在第五次反“围剿”转移中遇难。

“如果说萧妈妈是父亲识字写日记的领航人,那我的母亲贡喜瑞便是与父亲一起生死保管日记的人。”萧南溪回忆起父母不顾生死,在战争中舍命保日记的情景。

1944年8月,父亲带着晋察冀军区为陕甘宁边区补充850名新兵,当时母亲已有身孕,为了把敌人引开,母亲主动带小分队做诱饵,掩护大部队顺利通过敌人封锁线,当大部队顺利突围时,母亲和队友面临敌人的追捕,在海拔1634米的白佛堂山峰上,决定跳崖也不当俘虏,母亲急中生智,用绳索一头绑住腿,一头系在骡子身上,慢慢地从悬崖下脱险。脱险后,母亲背着父亲装日记的蓝布包,骑着驮着全部家当的骡子走在队伍的最前面。突然一阵狂风暴雨,上游山洪暴发,原本干涸的河床,河水猛涨,几分钟时间洪水就齐腰了,母亲猝不及防被掀倒在河里。父亲去救护母亲,在危急关头,母亲把日记递到了父亲手中,日记没有被洪流冲走。

“我出生在延安窑洞里,母亲生下我还没满月时,就坐在炕上将父亲土地革命十年间的日记重新誊抄一遍。父亲借着在延安治病休养的时间,找有关领导和战友核实资料,对这十年的日记进行了补充和整理。那些经过誊抄的原始日记被藏到西柏坡战友家的夹墙缝里,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取出来,这本日记被无偿捐献给了国家博物馆”。无论是爬雪山、过草地,还是在枪林弹雨中,父亲从未停止过记日记。小休记地名、大休写事件,他凭着坚忍不拔的毅力写日记,出版了《长征日记》《十年百战亲历记》等书籍,成为自学成才的红军军旅作家。


1974年冬,萧南溪和父母亲在一起。(受访者提供)

红色传承

在萧南溪的成长中,父亲的人生经历就像是一本充满正能量的书激励着她。

“如果说父亲锲而不舍的精神深深影响着我,那么父亲细腻深沉的爱让我更懂得如何珍惜时光,为自己的人生而努力。”萧南溪说,父亲拿起几十年都没有摸过的剪刀和针线,花了整整两天时间为女儿做了套军装,作为她离家参加工作的礼物。“结婚那天,这套军装又成了我的嫁衣,就是希望父亲的爱永远陪伴着我。”


萧南溪和父亲萧锋(受访者提供)

“我是父母亲唯一的女儿,他们对我的教育很严格,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家风至今还保存着。”有几件事令萧南溪终生难忘。

第一件事是父母亲吃苦耐劳、清正廉洁的品质让她受益终身。1981年春,父亲给《解放军报》撰写纪念朱德总司令的文章,他不顾年迈体弱,亲自到山西晋城核实日记中的事迹。他不要部队接待,不要专车接送,核实结束后,与母亲买了两张站票回京,当时父亲由于脑血栓,腿脚还不利索。

第二件事是父亲一直把人民和战友装在心中。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写好当年红七军教导队队长许卓牺牲的材料,父母亲自费从北京到广西南宁,再到百色。在去往百色的船上,忍着蚊虫叮咬,颠簸了三天三夜,饿了啃干馒头,渴了喝河里的水。下船时,父亲划破的腿已经化脓,但他仍然一瘸一拐地坚持去实地调查……最后他们终于将已经牺牲了50多年的战友许卓的遗骨移回了故里百色。

1988年的一天深夜,萧南溪看到父亲房间还亮着灯,知道他又在整理材料,打算劝他休息,进屋后看到父亲泪流满面,他说:“我成千上万好战友的事迹就像发生在昨天,他们有的能打仗,有的有文化、有能力,但他们都走了……我只要还有一口气,就一定要把他们的光辉事迹写下来,传下去。”

“父亲崇高的人格激励我不仅要传承革命光荣传统,更要在弘扬红色基因的道路上矢志不移。”萧南溪说。

自2010年开始,萧南溪和许多革命后代在江西干部学院开设讲座,和学员们一起谈初心、话家风,到全国各地宣讲,把红色精神、红色家风送到社区、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弘扬红色基因,讲好红色家风故事,凝聚社会正能量,以千千万万个家庭的良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良好风气。”萧南溪说。


来源/中国妇女报

作者/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陈姝

编辑/赵蕊

审签/明芳

监制/乔虹


发布人:56c0****    IP:124.223.189***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169254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