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截至今年7月,全球超过3/4的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共建“一带一路”已经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
十年来,中国用一座座民心相通的“健康桥梁”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民送去健康福祉,通过援外医疗、卫生应急、健康治理等方式,不断助力共建国家卫生健康水平提升。自即日起,健康报刊发系列报道,以共建“一带一路”中的卫生健康国际合作为重点,展现中国为推进全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敢于担当、主动作为的大国形象。
深化“一带一路”卫生健康交流合作,打造“健康丝绸之路”,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支撑,是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民心基础和有力保障,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十年来,中国卫生健康外事工作者以实际行动践行“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以无私奉献促进民心相通,以精湛医术造福当地患者,以妙手仁心浇灌友谊之花。
“谢谢中国朋友远道而来”
“我有一个愿望,希望未来能到中国看望帮助过我们的医生朋友们!”“感谢你们,你们是我的救命恩人!”这是前一阵子,中国(重庆)援巴布亚新几内亚医疗专家组听过最多的话。
巴布亚新几内亚是位于南太平洋的岛国,医疗条件落后、资源匮乏,曾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太平洋地区健康状况最差的国家。2023年9月21日,由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邢雅翕带领的医疗专家组一行8人,飞抵巴布亚新几内亚首都莫尔兹比港。医疗专家组在当地最大的莫尔兹比港总医院免费开展妇幼、泌尿等外科微创手术及学术交流活动,其中多项技术在该国首次开展,填补了当地技术空白。
安娜是当地一位28岁的女性,不久前,她在检查时发现自己得了宫颈癌,需进行开腹手术治疗,这让安娜一家慌了神。幸运的是,专家组一行的到来让安娜免受大创面之痛。
“这是一个巨大的宫颈局部肿瘤,患者还患有贫血,如果做开腹手术,会增加出血风险,这对患者来说是极其不利的。”专家组成员、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主任唐均英决定用从国内带来的微创设备为安娜做手术。
9月22日,在专家组成员、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主治医师刘小男,第12批中国(重庆)援巴布亚新几内亚医疗队队员牟海波、杨畅等人的协助下,历经2个多小时,唐均英成功完成了当地首例腹腔镜宫颈癌根治术。术后,患者家属为唐均英戴上了在当地象征着祝福与友谊的比龙包,以示感激之情。
“开腹手术切口大,出血多,中国医生做的腹腔镜手术只有很小的切口!”手术效果让当地妇科医生皮诺感到震撼,“谢谢中国朋友远道而来,我希望有机会能去中国学习!”
在“中国巴新友好微创外科中心”医疗物资捐赠仪式上,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向莫尔兹比港总医院捐赠了一批价值60万元的超声仪、可视喉镜、腹腔镜等配套手术器械,为的是让微创外科理念和技术在当地落地生根。
据了解,自重庆市2002年向巴布亚新几内亚派遣首支中国医疗队以来,该市卫生健康委已向莫尔兹比港总医院连续派遣了13批医疗队,共计130人次,累计诊治患者16.4万人次,开展手术1.06万例,实施新技术233项,培训带教医务人员9300余人次。
“这是最好的见证”
赤道几内亚是位于非洲大陆中西部的发展中国家,医疗卫生发展落后,疾病易流行。长期以来,营养不良高发成为制约当地儿童健康发育的突出问题。
2019年7月,中国第30批援赤道几内亚医疗队一行25人抵达当地,开展为期一年半的医疗援助工作,广东省东莞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谢小菲是其中一员。
“我们在临床中发现,许多当地6岁左右的孩子个头甚至连1米都不到,皮包着骨头,四肢跟竹竿一样细。”谢小菲介绍,由于该地区大多数患儿家庭经济条件较差,一般只能采取加强营养、锻炼等基础治疗方式。
几位队员不谋而合:开展关爱赤道几内亚矮小症儿童项目,为当地营养不良的患儿提供免费体检和健康食物,并进行追踪随访。
2020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他们来到郊外的一个贫困乡村——马格达莱纳·莫拉,为当地儿童做体格检查。
一间褐黄的土房是村里的会堂。尽管破旧不堪,但这里被孩子们称作“儿童乐园”。门外,孩子们兴高采烈地排起了长队。“本要嘱咐大家脱鞋量身高,谁知不少孩子都光着小脚丫,地上坑坑洼洼的,都是碎石和杂草。”项目组成员、广东省东莞市人民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黄转弟回忆。
2020年,蝗灾的暴发加重了非洲粮食危机,随着新冠疫情的蔓延,马格达莱纳·莫拉村面临的饥荒甚是严重。“很多人失去了工作,原本一个外出劳动的人养活家里好几个小孩,停工后,疫情每多封禁一周,一家就要多遭受一周的饥荒。”村长胡安娜说。
项目组为村里的40余名儿童进行了体检,其中12名儿童患有不同程度的矮小症。医疗队员们为患儿建立了健康档案,派发食物并引导家长科学饮食、预防疾病。“小朋友们,儿童节快乐!”项目组为孩子们准备了五颜六色的糖果和巧克力,孩子们捧在手心,友谊的种子在欢声笑语中播撒。
半年内,项目组累计为当地2000余名儿童进行上门体格检查及疾病筛查,对筛选出的符合矮小症诊断标准的62名儿童每月赠送鸡蛋、牛奶,同时给予营养剂补充治疗,并进行生长发育监测。部分患儿逐渐告别了矮小症,身高恢复到正常范围,让当地民众的营养观念产生较大转变。
屋檐下,树丛里,教室外,草堆旁……摆一张小桌,放几个马扎,只要是项目组在的地方,总少不了孩子们的身影。“中国医生总是笑眯眯的,他们总是用自己的零花钱给我买鸡蛋和牛奶,我长大以后要好好报答他们。”当地一名8岁患儿尼利亚说。
“我们还会再见吗?”这是与孩子们“结盟”以来,谢小菲被问得最多的话。“我个子小,又是娃娃脸,经常和孩子们打成一片。”谢小菲坦言,当被孩子们这样问到,看着他们那充满渴望的大眼睛时,便是她从医以来最动容的时刻。
临别之际,项目组与每一名儿童拍照留念。照片经过冲洗、塑封,背面附上祝福语,送到每个孩子手上当新年礼物。“很幸运遇见你们,中国医生。”半年来,马格达莱纳·莫拉村村民与项目组结下了深情厚谊。胡安娜说:“这是孩子们人生中的第一张照片,这是最好的见证。”
“这是我们之间的约定”
“将来我要学习针灸,治疗更多所罗门群岛的病人。”第1批援所罗门群岛中国医疗队队员、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主治医师雷衍东告诉记者,这是一个外国小女孩和他的约定。
去年6月,雷衍东如常在所罗门群岛国家转诊医院康复科出诊时,接到了一张治疗申请单:当地13岁女童杰丽娜从高处坠落,导致闭合性颅脑损伤、胸椎骨折、右侧锁骨骨折、肢体偏瘫,需 开展康复治疗。“女儿手术后,有人介绍中医针灸疗效好,就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来了。”杰丽娜的母亲安妮塔回忆。
第一个疗程时,雷衍东采取平卧位针刺运动疗法,取针后,对杰丽娜进行推拿治疗,同时教给她井穴操的方法,嘱咐其每日早晚各做一次。疗程结束时,杰丽娜基本恢复了语言能力,右上肢功能恢复明显。这一疗效,也让安妮塔看到了希望。
第二个疗程结束时,杰丽娜可独自站立并短暂扶物行走,大小便失禁有了好转,但右手抓握仍有困难。继续针灸治疗10余次后,杰丽娜已经能够正常说话交流,可以自己吃饭、写字、如厕,还能做些简单的家务活。
一个半月时间的30多次治疗,让原本内向的杰丽娜对雷衍东敞开了心扉。
“杰丽娜,你还害怕针刺吗?”
“不怕,它能让我重新站起来。”
“那你回去后要好好学习,好好写字,坚持训练。完成学业后,争取到中国深造,我教你学习针灸,到时候你也能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是真的吗?太好了,我一直想去中国,这是我们之间的约定!”
“一言为定。”雷衍东与杰丽娜击掌约定。
“这份约定,来之不易。”雷衍东说,第1批援所罗门群岛中国医疗队初抵所罗门群岛时,当地医疗卫生体系从未接触过中医,更未接触过中医针灸。为继续推进中所中医针灸中心项目建设,雷衍东主动申请留任第2批援所罗门群岛中国医疗队。截至目前,雷衍东及第2批医疗队队员徐明已在当地累计使用银针15万余支,针灸治疗当地患者7500余人次。
“让中医药瑰宝惠及更多世界人民”
糖尿病是全球性公共健康问题。近年来,中医药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及其团队于2017年牵头制定并发布了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首部《国际中医临床实践指南》,为国际中医治疗糖尿病提供了诊疗规范。
一直以来,糖尿病的中医药诊疗高级别循证证据较少,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指南。“基于此,我们在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的帮助下,先后成立了内分泌、方药量效、态靶辨治等3家国际化专业委员会,并在2018年与14个海外单位合作建立了首个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国际合作基地,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推广糖尿病中医药三级防控诊疗体系。”仝小林表示。
仝小林介绍,《指南》的基础框架以糖尿病的分类、分期和分证为主,提出18个主要证型和4个兼证,并采用高质量的中医药循证证据,使当地医生更易选择和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5年多来,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国际合作基地通过组织大型培训活动、举办系列讲座、人员互访等方式开展交流合作,来自波兰、埃及、马来西亚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西医师、中医执业医师参加了基地举办的数场国际指南高级培训班。
据悉,该指南由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等13个国家及地区49所专业组织机构的100多位专家共同制定,为我国在中医专病领域掌握国际话语权和占领制高点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制定这一指南的根本落脚点,是让中医药瑰宝惠及更多世界人民。”谈及初心与使命,仝小林表示,未来将不断深化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在中医药领域的交流合作,开创中医药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推动中医药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文:健康报记者 杨世嘉 通讯员 周新发 韩亚楠 陈晃 赵林华
编 辑 :管仲瑶
校对:杨真宇
审核:徐秉楠 王乐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