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网安全稳定运行背后依靠的是什么高科技?如何让1亿千瓦的火力发电更加清洁高效,实现天更蓝水更清?如何用人工智能代替传统高危、繁重的人工作业……3月26日,“走进新国企·科技创新主力军”融媒体采访活动在江苏南京举办,来自新华社、《经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新闻社、《中国青年报》、《中国电力报》等近20家媒体的记者走进国家电网,探访电网科技发展新成就,感受电力科技的魅力。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走进新国企·科技创新主力军”国家电网主题采访调研活动现场
当天,记者团先后来到位于南京的国网电科院(南瑞集团)、国网江苏电力所属江苏方天电力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网江苏电力方天公司”),深入挖掘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在电网安全、火力发电节能减排、无人机智慧巡检等方面的实践成果,亲身感受能源电力科技创新领域的卓越成就,对国家电网公司在推动能源转型和挖掘新质生产力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给予高度评价。
记者团首先来到国网电科院(南瑞集团)企业展示中心。一项项“黑科技”、一台台关键设备、一个个重大工程,让人应接不暇。企业展示中心以视频、设备模型、互动展示系统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向记者们展现了国网电科院(南瑞集团)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等方面的突出成果。
国网电科院(南瑞集团)成立50余年,矢志科技自立自强,在能源互联网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发成果,为我国电网保持安全稳定运行作出了杰出贡献。截至目前,87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级科技奖励,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一等奖8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7项,1376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科技奖励,主导发布国际电工委员会国际标准16项、国家标准98项。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国网电科院(南瑞集团)科研人员向记者团介绍科研成果
“随着新能源大规模开发,未来新能源会替代同步发电机成为电力系统电源的主导,给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带来很多挑战。以电网安全运行的第一道防线继电保护技术为例,它的作用是以最短时间和最小范围切除电力系统各类故障,阻止故障蔓延和扩大。在新型电力系统加快建设的背景下,电网呈现复杂的非线性特征,传统继电保护方法难以适应新的要求。”国家电网公司首席科学家、国网电科院(南瑞集团)电网运行风险防御技术与装备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郑玉平说。他介绍,研究团队未雨绸缪、提前布局,初步构建了不依赖电源特性的继电保护新的技术体系,成功提出了系列保护原理的实用化技术,完成20个型号新型保护装置研制,并在江苏、福建、陕西等单位示范应用,涵盖海上风电送出、低频输电、大型新能源基地等新型电力系统典型场景。
记者团了解到,除了对传统技术进行创新升级,国网电科院(南瑞集团)还在探索和引领新兴技术的发展方向。在新能源电源大规模接入电网的背景下,构网型技术在近年备受业内关注,成为全球多国研究和示范应用的方向。该技术可以对同步发电机的特性进行适当选取和模拟,使电力电子设备的功能类似于传统同步发电机,为电网提供惯量支撑。国网电科院(南瑞集团)持续引领构网型技术发展创新,攻克多种构网型控制策略和关键技术,并在成都、西藏等重点项目示范应用。该院承担的首套电网侧带超容构网型静止无功发生器在西藏整体建成投运,入选2024年度央企十大超级工程。今年年初,国家能源局发布了“2024年度能源行业十大科技创新成果”,其中之一就是南瑞集团研制的构网型技术装备。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媒体记者在国网电科院(南瑞集团)电磁兼容实验室参观采访
在国网电科院(南瑞集团),记者团还参观了智能制造生产区、电磁兼容实验室和系统保护实验室。在智能制造生产区生产车间,16条板件生产线、6条装置生产线正有序运行着。抓取、贴装、焊接、检测……经过智慧化流水线多道工序,平均每分钟就能生产1块板件。这些板件将应用于继电保护、稳定控制等关键设备中,发往全国各地工程项目现场挂网运行,默默守护电网安全。在电磁兼容实验室,记者们仰头看着长与宽均超20米、高达10余米的墙面及天花板,上面布满了形如超大蜡笔、尖端向外的白色材料。这是一种“吸波材料”,主要用于吸收室内的电磁波,以帮助模拟没有电磁波的理想环境,从而评估电力设备运行时的抗干扰能力。系统保护实验室中一排排整齐的实验设备格外引人注目,记者们了解了这些实验对于电网安全运行的重要意义,以及实验室在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等前沿技术领域的最新进展。
在这些科研和生产场地,以“传递压力、增强活力、加大吸引力、提高竞争力”为主题的海报格外醒目。其中,“传递压力”海报以柱状图形式展示“2030年实现营业收入千亿”目标。为了进一步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国网电科院(南瑞集团)持续完善科研体系,高规格设立技术委员会,重组成立研究院和研发中心,形成“一个委员会、两个层级、三极架构”的科研体系,推动创新引领能力和产品研发质效双提升,打造原创技术和基础前瞻研究基地。国网电科院(南瑞集团)科技部(运营部)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国网电科院(南瑞集团)成功牵头面向多维不确定性的电力系统在线安全稳定防御关键技术及系统等5项国家级科研任务,参与了15项国家级科研任务,再创近年来最好水平。”
2025年是国网电科院(南瑞集团)深化改革落实年,记者们在这里切切实实感受到了员工创新创业的活力与热情,员工们朝气蓬勃,科研人员攻关状态十分投入、生产人员在生产线旁有序忙碌。“从事科研要静下心来,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以‘一辈子办成一件事’的执着从事科研工作。南瑞为有志于基础研究的科研人才提供了优质的工作环境和相应的待遇,让我们能够真正做到埋头搞研究。”南瑞集团未来配电网/微电网构建机理与运行技术研究团队负责人表示。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采访团了解国网江苏电力方天公司自主研发建设的江苏火力发电节能减排监控体系情况
随后,记者团来到位于国网江苏电力方天公司的江苏火力发电节能减排监控中心,通过江苏火力发电节能减排监控系统可以看到当前江苏省火力发电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实时平均排放浓度分别为13.9、27.4、1.8毫克每立方米,远低于国家超低排放标准。国网江苏电力方天公司负责人介绍:“我们自主开发建设的这套监控系统覆盖全省292家电厂、670台机组,装机容量超过1亿千瓦。”这套系统是我国在火电行业清洁低碳实时监测领域规模最大、覆盖最全、交互最快的监控系统。每台机组平均部署2000个测点,数据每10秒刷新一次,在国内率先实现火电排放全过程监控。该系统先后获得24项国家省部级奖项、59项发明专利及软件著作权,并协助政府部门制定14项行业规章管理制度。截至2024年底,江苏三项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相比10年前分别下降了80%、60%、86%。
当前,我国正推进建立行业领域碳排放监测预警机制,重点是要摸清重点行业领域碳排放底数与减排潜力。电力作为最早参与碳交易市场的行业,如何摸清“碳家底”是关键。国网江苏电力方天公司建设的国内首个电力行业碳排放精准计量系统已经为政策落地做好了技术储备。“系统已在10家电厂、18台机组试点,将碳排放核算时间降至分钟、核算对象细化至发电机组。”该公司骨干专家、江苏省电力行业节能环保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负责人说。
这是国内首个多维度全工况省域火电碳排放全息数据中心,运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构建了融合数据甄别与比对的火电碳排放数据验证模型,单台机组每天采集数据超1000万条、完成计算比对约50万次,对碳排放监测核算关键参数进行多源数据协同校验,数据中心与现场设施运行数据吻合度达99.5%。相关成果获评2023年度中国碳达峰碳中和十大科技创新。
该系统全面推广后,不仅有助于政府部门掌控全省近五成碳排放量,还能将相关技术经验在钢铁、水泥等其他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复制推广,为推动分时分区电碳因子精细化计算,加快构建我国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实施以总量控制为主、强度控制为辅的碳排放双控制度奠定基础。
除了服务火电清洁高效,国网江苏电力方天公司还聚焦服务全社会节能降碳。该公司建成“省-市-县-园区”四级碳信息化服务平台,其中省级碳排放监测分析服务平台全面展现全省碳排放水平,并常态编制报表供政府部门参考;市县则结合地方特色建设区域性碳服务平台,打造了一批绿色低碳示范案例;而园区碳平台则为企业提供用能安全、降本增效、节能减排以及代运维等“一站式”服务,实现合作共赢。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采访团现场观摩了解国网江苏电力方天公司自主研发的软硬件系列产品
紧接着,记者团来到设在国网江苏电力方天公司的江苏电网无人机巡检智慧管控中心。江苏是全国较早开展电网无人机巡检的省份之一,多年来按照“本体-挂载-装备”的研发路线,已形成20多种软硬件系列产品,多次获得日内瓦国际发明奖、中国专利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奖等荣誉,拥有52项发明专利,将无人机打造为电网领域的新质生产力。2024年,江苏电网共开展输配电无人机巡视杆塔216.5万余基次,飞行里程达到23.3万公里。
“检测到现场人员未佩戴安全帽!”当记者们走到人工智能算法演示区时,一旁的大屏上立刻发出了实时告警。这是国网江苏电力自主研发的无人机安全监察智能识别算法的应用演示。国网江苏电力方天公司自研深度学习算法,多种优质算法模型已在江苏电网输电、安监、基建等10余个场景落地应用,实现高效人工替代。今年,江苏电网输配电算法总体识别率达到85%,重点缺陷和隐患识别率超过90%,识别水平行业领先。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采访团现场观看国网江苏电力方天公司自主研发的“网际天鹰”无人机航母应用演示
在低空经济这个“新赛道”上,国网江苏电力方天公司致力于将成熟的电力无人机业务生态推广至其他领域,以技术赋能新产业、培育新需求,为低空经济万亿市场腾飞助力。该公司开展国信射阳风电场风机不停电检测、泗洪领跑者光伏基地光伏板清洗、安徽金寨抽水蓄能电站运维等工作,并与政府部门共享空域、航线、设备、数据、平台等低空资源,协助开展重点河段防溺水、应急救援、交通疏导等服务工作。
参观结束后,记者们与专业技术领域专家开展了深入交流。专家们介绍了如何确保碳实测数据的实时性、连续性和准确性;如何让电力无人机在低空经济中发挥更大作用等问题。记者们纷纷感慨,国网江苏电力方天公司科研创新与工程应用并重,积极承担国企社会责任,完成了多项国际、国内首台首套项目,对该公司未来发展充满期望。
面向未来,国网江苏电力将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加快培育科技先导型企业,布局首台首套成果示范应用,强化策源地和链长建设,努力贡献更多创新成果,在服务大局中更好地担负起“大国重器”的使命责任。
内容来源: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