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实施红色文化重点建设、阳明文化转化运用、民族文化传承弘扬、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研究推广“四大文化工程”,要坚持国家站位、彰显贵州特色、注重转化运用、突出立心赋能,始终精心设计、精致打造、精彩宣传,把握好几对关系:坚持历史主动、战略定力,处理好只争朝夕和久久为功的关系。坚持久久为功,方能避免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强调只争朝夕,才能摒弃“等靠要”等躺平心态。两者结合,既重方略也重行动,既重长远也重当下,既讲耐心也讲效率,既有方向感也有紧迫感,如此,各项工作才能不断取得新进展。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处理好以我为主和开放发展的关系。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与世隔绝,都需要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中借鉴有益元素来汲取养分,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实施“四大文化工程”,决不能闭门造车、自我陶醉,要树牢开放意识,激励、引入优秀人才和专业力量参与贵州文化建设,共同推动文化创新创造。坚持辩证思维、系统观念,处理好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的关系。这是我们谋划改革、推动发展、搞好各项工作的宝贵经验。实施“四大文化工程”,既需要“一盘棋”整体推进,也需要区分轻重缓急重点突破,既需要着眼文化事业全面工作,加强统筹联动、避免顾此失彼,也需要突出“四大文化”有针对性地深化深入,坚持不懈突破难点、突显亮点。坚持去粗取精、与时俱进,处理好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关系。在任何时代任何时期,文化传承与创新都是相互关联、互为前提的文化使命:一方面,文化传承最重要的目的是更好地进行文化创新;另一方面,只有在传承基础上的文化创新,才是一种有根基、有内涵、有生命力的创新,才能保持文化的鲜明特征与重大价值。具体来说,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绘制蓝图、明确方向
按照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的部署,省委宣传部研究制定印发了《关于统筹实施多彩贵州重大文化工程的工作方案》及四个专项的实施方案,从九个方面即开展文化研究阐释、推进文化保护与传承利用、提升文化展示展陈水平、集成出版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开展文艺精品创作、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文化传播推广、推进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系统科学提出128项重点举措,明确了“四大文化工程”的路线图和任务书。同时,把握结果导向,建立领导协调、定期调度机制,持续深入调度、盯紧落实重点工作,强化跟踪落实和绩效管理。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出部署,必将进一步激发文化创新创造的强大活力。要深入学习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以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奋力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动实践地、加快建设多彩贵州文化强省为引领,结合新要求特别是“十五五”新形势,谋划编制《多彩贵州重大文化工程总体规划》,以及《贵州省红色文化整体呈现规划》《贵州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规划》《阳明文化保护利用总体规划》《民族文化保护利用总体规划》《贵州省民族传统手工艺保护与高质量传承发展规划》等系列规划,加强系统谋划、做好总体规划、推进年度计划,不断强化、优化、细化“四大文化工程”顶层设计。
强化保护、夯实根基文化遗产保护好是利用好的前提,没有了文化遗产资源,文化遗产利用与开发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方面,贵州态度鲜明、措施有力、成效可圈可点。比如,始终视文化遗产为“祖坟”,在全国率先将文物保护纳入巡视巡察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专项督查。比如,颁布实施全国首部涉及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地方性法规《贵州省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条例》。比如,前不久省人大刚刚颁布了《贵州省红色资源保护传承利用条例》。比如,建立红色资源保护管理利用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和重要红色场馆管理委员会,推进重点红色场馆提级归口管理工作。比如,落实“老城不能再拆”的要求,采用“绣花”功夫改造提升老街区老建筑,建成新印1950、青云市集等一批烟火气浓的文化创意项目,让文化融入生活、让城市留下记忆。等等。
加强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是实施“四大文化工程”的题中应有之义。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统筹好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本体保护和周边保护、单点保护和集群保护,确保文化遗产及周边风貌的纯朴性、完整性、延续性。抓实抓好抓细一系列大事要事,比如: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高质量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大力推进万山朱砂矿系列文化遗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持续深入推进《贵州文库》《阳明文库》《屯堡文丛》等重大文化出版工程。等等。深入挖掘、精准提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如果认识不够、挖掘不好、阐发不足,那即便是个瑰宝摆在面前,也讲不好用不好。比如,在之前的很长历史时期,贵州屯堡文化被看作安顺一地的地域文化。实际上,屯堡作为明朝守卫、开发和管理边陲地区的重要依托,和长城一样承载着宏大的国家战略。屯堡文化是随着明代“贵州建省”与生俱来的文化血脉,不是一般化的地域文化,具有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融合的重大价值
深入实施“四大文化工程”,要高站位、高水平、高质量推进文化研究阐释工作。要坚持聚才汇智、集思广益,建立健全高规格学术委员会,与全国知名学术机构开展机制化合作,整合全国和省内一流学术资源形成强大研究团队。要坚持守正创新、经世致用,加强课题研究规划引领,专项制定共产党人“心学”研究重大选题、四大文化工程研究选题规划,搭建“中国心学与世界”等重大研究研讨平台,组织优势力量集中研究攻关,形成一批重大理论研究成果。要坚持推陈出新、求实求是,培育有影响力的专业化学术期刊专栏,打造“四大文化”学术研究传播平台。融合发展、转化运用近年来,贵州坚持以文化和旅游融合为根本,坚持以文化与科技融合为方向,文化建设实践风生水起。比如,我们创造性打造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红飘带”、《伟大转折》剧目,构建了长征文化展示“双子星”,形成了文化旅游科技融合新样板。“红飘带”试运行一年、演出8000余场、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比如,我们坚持体育搭台、文化唱戏、旅游受益,着力实现存量变流量、流量变效益“二次转化”,推动“村超”“村BA”活力四射、持续出圈,形成千亿级流量奇观。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翅膀,科技是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要持续深化文化旅游融合这一根本性融合、文化科技融合这一方向性融合,推进实施文旅数智化创新工程,培育壮大文旅新质生产力,全面提升文化竞争力。深入实施“红色文化版权保护工程”“多彩贵州民族民间文化版权服务工程”,建设好国家民族民间文化版权贸易基地(西南)。坚持市场化思路,持续打造“阳明·问道十二境”“屯堡·家国六百年”文化符号和特色品牌游学路线。开发特色文化和旅游创意产品,大力发展苗绣、贵银产业。提高文艺创作生产组织化程度,实施文艺精品创作“揭榜挂帅”、打造“贵拍无忧”特色品牌,高质量开展文艺精品创作。着力建设一批世界级旅游景区和一流旅游城市,努力把贵州建成近悦远来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对话交流、扩面广传文化的活力在于交流、魅力在于传播。近年来,贵州持续深化贵州特色文化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对话,创新提炼“新媒体开路、传统媒体跟进,新老滚动、上下联动、内外互动”的融媒体传播打法,高效构建全媒体立体传播矩阵,开展“从万桥飞架看中国奋斗”主题宣传,浓墨重彩展现山地贵州精彩蝶变的中国奇迹;开展“多彩贵州·文化瑰宝”主题宣传取得良好成效;首次系统呈现黔地30万年历史画卷,贵州省博物馆“人文山水·时光峰峦——多彩贵州历史文化展”开展以来,超100万人次进场观展。
要不断强化和提升文化展示传播工作。一方面,在文化传播交流上狠下功夫。从宏观、中观、微观等层次,以网文、视频、纪录片、图书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四大文化”传播推广,讲清楚贵州文化及系列特色文化的基本脉络、面貌、特质、内涵、价值、精神等内容,逐步打造具有强大传播力量和传播价值的贵州“文化通史”“文化全书”。另一方面,统筹打造具有代表性的“四大文化”综合性展示展陈窗口。结合现代科技,运用多种展陈形式和手段,强化整体呈现,培养高素质讲解队伍,建设一流展示平台。在全省相关重要文化建筑和地点等,按照“小而精”原则,优化、完善系列陈列展览,形成彼此贯通、有效联动、大中小结合的展示展陈体系。汇聚要素、强化保障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着力推动发展要素向“四大文化工程”集聚,千方百计保障工作需要。比如,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强调,健全红色文化重点建设、阳明文化转化运用、民族文化传承弘扬、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研究推广机制,建立健全红色资源保护管理利用体制机制。比如,设立红色资源保护管理利用专项资金。比如,推动增加有关文物考古研究增加人员编制等等。下一步,还将结合实际,进一步推动完善相应工作机制,推动“四大文化工程”各项工作高效运转。充分用好现有人才、靶向引进优秀人才、重点培养未来人才,始终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实施系列重大文化工程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进一步加强统筹调度,整合资源具体化、项目化推进各项工作。
——摘自贵轩《贵州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