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稻田间的“种子密码”
与丰收曲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探秘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编者按:
走进位于湖南长沙县的隆平稻作公园,稻浪翻滚间藏着科技密码,田埂纵横处写满振兴篇章。这里有1500亩核心区的智能灌溉系统实时“对话”,有数百个水稻新品种在此“比武”,更有四届丰收节串联起城乡交响。从袁隆平院士的“禾下乘凉梦”到如今的智慧农业图景,从实验室的基因测序到田间的“稻鸭共养”,每一粒稻种都在讲述创新故事。让我们走进这片稻作秘境,感受科技赋能农业的生动实践,聆听乡村振兴的田野回响。
八月的长沙,暑气未消,一场夜雨却给田野带来了几分清爽。
清晨六点,晨雾还没散尽,当第一缕阳光穿过麻林河的水汽,位于湖南长沙县路口镇明月村的隆平稻作公园已苏醒——株高1.8米的“巨型稻”在风中舒展叶片,稻株已超1米高,稻穗正在青碧的苞鞘里默默孕育中,每一寸鼓胀都藏着对饱满颗粒的期许;彩色稻田里,“丰收”二字的图案在晨雾中若隐若现;研学基地的竹篱笆上,沾着露水的牵牛花正悄悄绽放……
走近公园,巨型雕塑便映入眼帘,两只金色大手稳稳托举着“豊”字巨碗,底座上“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字样,醒目而有力。踏入这里,仿佛进入一个神奇的农业世界,处处洋溢着科技的气息。
隆平稻作公园
来源:隆平稻作公园
PART.01
试验田里写创新 数百个新稻种田间摆“擂台”
“小心脚下的田埂,这是硬化过的,下雨天也不滑。”隆平稻作公园负责人李晓媚贴心地提醒笔者,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望去,千亩核心区稻田被纵横交错的灌排渠道分割成整齐的“格子”,浅褐色的渠道里水流潺潺。
据介绍,公园所在地明月村以前是个寻常山村,这里的人们世居于此,过着农耕生活。近些年,不断有年轻人外出工作,留守的老弱病残疲于耕作稻田。
水稻种植一直是明月村的主导产业,长沙县委、县政府也致力于将明月村打造成为稻作种养示范基地。2018年12月,经袁隆平院士亲笔题名授权,长沙哲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明月村流转土地创建了隆平稻作公园。2018年,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官春云等400余名参加首届(长沙)国际稻作发展论坛的国内外稻作专家,曾在明月村观摩、“论稻”。
目前,该公园核心总面积1500亩,以麻林河为轴,辐射周边近十万亩水稻种植区域。公园布局国家种质资源创新平台、“一带一路”非洲国家优质水稻品种推广基地等平台,已成为向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种业企业、育种专家提供集水稻新品种展示、品种审定、品种登记及推广于一体的大型试验公益平台。
小朋友体验收割水稻
来源:隆平稻作公园
据统计,目前已有国家杂交水稻工程中心、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等16家科研单位及90余家种业企业在该公园有试验田,成果转化超100项。今年,公园的基地展示区共展示来自我国南方13个省市81家种子企业和科研单位的优良水稻品种共计410个,品种展示、品种测试面积共260亩。
沿着生态机耕道漫步,千余亩核心区的稻田如绿色的棋盘,规整有序。技术员介绍,公园提质智能农田灌溉面积300亩,引入无人机撒播、机械直播技术。智能灌溉系统能根据土壤湿度和作物需水情况精准灌溉,既节约用水,又保证水稻茁壮成长。渠道里清澈的水流潺潺流淌,纵横交错的灌排渠道像脉络一样,为这片希望的田野输送着生命之水。
再往前走,科研人员忙碌的身影出现在试验田。他们弯腰仔细观察稻苗,手中的记录本是他们探索水稻奥秘的“武器”。 智慧农业的成果在公园随处可见。无人机在空中穿梭,进行农药喷洒和农田监测;机械直播技术让播种变得高效精准;“稻鸭共养”生态试验田里,鸭子在稻田里欢快觅食,既除虫又肥田,产出的生态大米备受市场青睐。
最令人惊叹的是“巨型稻”试验田。目前,“巨型稻”已长至1米多高,到公园打卡游玩的小朋友站在田埂上,不得不抬头仰望。工作人员介绍,“巨型稻”试验田是最受民众欢迎的打卡地之一。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巨型稻”试田
来源:隆平稻作公园
PART.02
金色纽带连城乡 稻香飘洋惠五洲
除了水稻研究,公园在其他方面也有诸多创新成果。2025年,该公园联合相关科研单位,成功培育包含紫色、粉色、白色、红色等颜色的千亩彩色油菜花田,运用杂交与基因筛选技术,成为全国首个大规模彩色油菜花科研展示区,花期吸引日均游客超万人。
今年3月,公园里的千亩油菜花进入盛花期,紫色、粉色、白色、红色、橘黄色等多种颜色的油菜花裹上斑斓的霓裳,仿佛现实版“莫奈花园”。踏春、赏花、游园、研学、党建……彩色油菜花吸引诸多民众前来打卡,或学习隆平精神,或传承农耕文化、体验农事活动,在这充分感受春天的温柔和美好。
到了秋分时节,隆平稻作公园更是热闹非凡。截至2024年,公园已承办四届中国农民丰收节。舞台上,农民们载歌载舞,庆祝丰收;稻田里,趣味收割竞赛火热进行,高校学生与农民携手,在稻浪中挥洒汗水,欢笑声此起彼伏;会场里,各个领域的专家齐聚于此,共同探讨农业新技术如何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新科技、新农具、新农人绘就一幅现代农业的崭新图景。
隆平稻作公园里的研学活动现场
来源:隆平稻作公园
每届农民丰收节也各具特色。比如,2021年的活动主题为“稻花香里说丰年”,重点展示了全国13个省份的500余个水稻新品种,其中“巨型稻”成为核心亮点;2023年活动期间,举办了水稻“明星品种”颁奖及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授牌仪式,创新设计高校学生与农民联合参与的趣味收割竞赛;2024年的活动突出科技赋能,颁布42个水稻“双新”展示会明星品种,为26个“国家科技小院”授牌,增设“听博士讲水稻”、传统农耕文化展示等科普环节,推动产学研融合。
据统计,隆平稻作公园已累计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含丰收节活动及日常研学游览)。其中,2023年单届丰收节吸引游客日均逾万人,2024年活动参与人数则达1000余人。
外国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游客等也是隆平稻作公园的常客。据公园工作人员介绍,仅今年8月,就有3批来自不同国家的研修班到公园交流:有的交流学习杂交水稻技术,有的交流粮油种植知识,还有些慕名袁隆平院士而来,希望全面了解袁隆平的科研历程、科研成就等,必备的环节是在袁院士雕像前献花致敬。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尼日尔杂交水稻综合技术研修班成员在公园合影留念
来源:隆平稻作公园
2024年9月,马达加斯加总统拉乔利纳在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后,专程赶往湖南参观访问,湖南杂交水稻是考察重点。在隆平稻作公园,拉乔利纳在试验田的田埂边缓缓踱步,不时驻足、提问,随后见证了马达加斯加2000公顷杂交水稻种子本土化项目及杂交水稻推广发展项目签约仪式。
早在2007年,马达加斯加杂交水稻示范中心项目启动,由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派驻的一批杂交水稻专家赴马达加斯加,从此在当地扎根十余载。截至2023年,中国杂交水稻在马达加斯加累计推广面积达5万多公顷,马达加斯加已成为杂交水稻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非洲国家。
如今,杂交水稻等越来越多的农业创新技术,正从这片田野走向全球。
夕阳西下,麻林河的水波被染成金红色,倒映着岸边的生态机耕道。几位老人坐在道旁聊天,手里摇着蒲扇,话题离不开明月村的“变化”:“以前这路坑坑洼洼,现在硬化了,骑电动车能直接到田边”“以前灌溉靠天,现在渠道通到家门口,天旱也不怕”……田埂上,几个孩童正数着稻穗,清脆的童声随风远扬。
当最后一缕晚霞为隆平稻作公园的稻浪镀上金边,这场夏末的探访也渐入尾声。站在观景台远眺,千亩稻田如绿色海洋翻涌,“巨型稻”的剪影在暮色中愈发挺拔,仿佛在守护着一个关于丰收的永恒约定。这里的每一株稻穗,都承载着比产量更为厚重的意义——既是袁隆平院士“禾下乘凉梦”的具象延伸,也是中国种业科技创新的鲜活注脚,更是乡村振兴战略在田野间的生动实践。
“袁老生前常说,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李晓媚望着铜像,语气格外轻柔,“我们现在做的,就是让这粒‘种子’在更多人心里发芽。”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